问题一:请谈谈您的“故事缘”。
我和故事的结缘是一个很长的故事。开头基本上可以用一系列书名号来排列——《365夜》、《故事大王》、《童话大王》、《故事会》(那时候还那种黄黄的黑黑的封面),然后就是平时看民间故事、外国故事、神怪故事。最喜欢的就是每天中午12:00点,一手捧着饭碗、一手捧着收音机,听单田芳说《白眉大侠》、刘兰芳说《薛丁山征西》。虽说现在看起来,评书和讲故事有差别,但应该也是比较接近的一种口头文学吧。后来我渐渐发现中了故事的“毒”,可是发现的时候已经到了“晚期”,“中毒”太深,看个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往往只关心情节,其他的都记不太住了。
故事看得多了,也有好处,就是能拿来讲。比如,我教过几天书,学生是群十多岁的学生,上课喜欢调皮捣乱,训话、罚站都不管用,实在没辙了,只能祭出“故事”这个法宝。我对他们说,如果上课纪律好,下午的辅导课就给他们讲三个故事,如果纪律不好,那对不起,我上课的时候因为纪律问题停顿一次,就少讲一个故事,三次就取消。开始,学生们倒没觉得什么,但听过一次后就上瘾了,缠着我讲故事,课堂纪律从此就好多了。我才发现,故事的吸引力有那么大。也有老师想学我这招,可惜他没我看的故事多,讲的故事也不好听,于是,我很得意,很得意,哈哈!
至于跟《故事会》的故事,倒是波澜不惊,写出来肯定会被自己退稿的那种。有同学介绍我到这里实习,我就来了,后来就舍不得走了。原因么,主要是在这里碰到了不少好老师,见到了不少好作者,看到了不少好故事,还有这么多的读者喜欢我们,支持我们……呵呵
问题二:请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一下,您心目中的“好故事”标准是怎样的?
什么是好故事?好像是有个标准,那就是大家爱看的故事。可这又不像个标准,是没法定量分析的。还是说说大家爱看什么故事吧。其实在审稿过程中,我们常常琢磨的也是:这个故事大家爱不爱看,凭什么让他爱看。从我的角度,我就觉得一个故事要让别人喜欢,就得显得比一般想法聪明、比一般的生活有趣、比一般的情节感人;就得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情,看到别人没看到的东西,发现别人没感受到的体验。“好的故事应该有智慧的因素”(夏老师语),用我的话来说,就是“编故事是聪明人干的事”,你的故事能让人把台案拍断了,把肚皮笑疼了,把眼泪引出来了,你就是个聪明人。如果,你现在觉得还不够聪明,那很简单,赶紧去买本《故事会》来看,看个几十本,你自然就会聪明了。另外,偷偷告诉你个秘密,多看故事可以预防阿兹海默症。(没听说过?baidu一下吧。)
问题三:请描绘一下您理想中的《故事会》。
从一个《故事会》编辑的角度而言,我理想当中的《故事会》,在全国的发行量最好不要低于13亿。当然这个比较困难。只能退而求其次,就是让每一个花钱买我们杂志的人都觉得这2块5角钱花得值得,甚至感到是超值的。据我了解,绝大多数的读者都是花自己的血汗钱来买或者订《故事会》的,如果花了2块5,觉得只值1块8,那就是我们的工作没做好。
其实,作为一个新编辑,要想从读者定位、社会影响这些方面来勾画理想中的《故事会》其实是挺难的,因为社会在变、读者的兴趣和口味也在变,虽然《故事会》将始终坚持“口头文学”的基本原则,但作品也会有变化。打个小小的比方,现在电脑和网络已经普及了,但如果我们的故事中依然还是说“会用电脑上网的新新人类”,那就会落后于时代,大家也就看得没劲了。“故事”二字中虽然有个“故”字,但作为《故事会》而言,它应当走在时代的前面。
最简单的说法就是,我理想中的《故事会》应当是能让你花2块5角钱,买到5块钱的快乐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