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姚自豪:坚持一项基本原则

(2006-09-08 16:36:02)
分类: 故事中国网精华
    关于《给人性一个答案》的讨论平息了,也算是尘埃落定了,对于这个中篇,我原本不想在网上多说什么,因为尹全生是我的作者,而且,又是我向该期的责任编辑推荐了这一中篇的,所以我只是想听听读者、作者有什么反响。
    在这次讨论中,某些网友带有情绪化的心理影响了判定的客观性、公正性,但这并非特别紧要,即使在某种情绪的驱使下一时之间说了几句有失公允的话,这也没什么,因为绝大部分的网友还是能作出自己的正确判定的,最令人不安的是:在这次讨论中出现的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却被当作故事创作的“金科玉律”获得了不少人的肯定,《给人性一个答案》中原本是属于缺陷的“问题”却被当作是故事创作的“经验”而在故事作者、甚至是新作者中倡导了起来,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也是我在讨论基本结束后、大家都已归于理智的情况下重新再要议论几句的原因所在。
    我不想对《给人性一个答案》作全面的评价,这方面网友们说得已经很多了,但我作为一个了解这个作品的创作全过程、并以自己的“意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作品的编辑,我还是想概括地说一下我对这个中篇的评价:根据最近几年的中篇总体状况来评价,尹全生的这个作品还是比较瞩目、具有较高质量的,如果要我打分,我会打80分,甚至更高一点。我给出这样的评价是基于:1)题材、主要事件有一定的新鲜感;2)演绎情节和刻画人物这两方面结合得尚好;3)在框架构建、情节设计、线索铺陈、矛盾设置、节奏掌控、语言表述诸方面基本上合乎了“故事”的要求。
    以上就是我认为这个中篇值得肯定之处,但我肯定的是它“是”故事的方面,否定的是它“不是”故事的部分,我并没有肯定在这次讨论中某些网友言及的所谓“把小说的表现手法引入了故事创作中”的表现手法,当然,我们应该吸纳包括小说在内的其他文学样式的好的表现技巧,但这种吸纳是有标准、有原则、有限制的,这种限制就是不能改变我们“故事”的“质”,如果无限制地运用小说的创作技法,大量的心理描写、大段的人物对话、繁冗的过程叙述充塞其间,而把“故事”最关键的要素——情节忘却了、淡化了、简单了,那么,“故事”和小说还有什么本质的差异?“故事”将何以凭藉它自身叙事性的特点来征服读者?倡导了几十年的(情节)新、奇、巧的原则安有立身之处?“故事”缘于民间文学、最大程度上合乎了中国民众传播方式的口头性何在?如此,“故事”的没落也是必然的了!
    这就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故事,必须是“故事”,而不能是小说,故事创作必须要摒弃小说化而坚持“故事化”!
    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观点,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故事会》杂志社每一位同仁的观点。
    所谓“故事化”,最根本的就是“口头性”,它是故事创作的“金科玉律”,是“故事”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自1996年至今的十年里,曾经参加了我们举办的十一期“故事创作培训班”、至今仍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数百名故事作者都理论上感知了、实际上实践着这一“金科玉律”。有人误以为我们所说的“口头性”单纯是指故事的语言,其实“口头性”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一个故事作品的框架构建、情节安排、人物设计、线索铺陈、矛盾设置、节奏掌控等各个方面,我们的不少作者理论上都知道这一点,在这里我就不展开了。
    以“故事化”的要求来衡量《给人性一个答案》,我们就会感觉到在这个中篇里,某些方面是值得肯定的,比如人物一直在行动着,情节始终在发展着,悬念时时在延伸着,但是,客观地说,这个作品的某些章节“故事化”还“化”得不够,人物的行动还不够激烈,情节的发展还不够紧张,悬念的延伸还不够强烈,探讨造成这些“不够”的原因,就是因为在这个作品里有了这样、那样的小说化的东西,即在这次讨论中被一些网友大加赞赏的小说化的表现技巧,至于在讨论中涉及得较多的情节和细节的合理性、真实性问题,这固然应该引起尹全生以及其他作者的重视,但我觉得这还不是头等重要的问题,头等重要的是:如何正确认识这个中篇里哪些是小说化的东西,哪些是“故事化”的东西,哪些是合理借鉴了小说的技巧而可以在这个“故事”中存在的,哪些是不适当地运用了小说的技巧以至损害了作为“故事”本原的成分,这是一个关乎是非的问题,也是一条应该辨别的界限,是一项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尹全生在小说创作上卓有成绩,他自1999年3月在《故事会》上发表第一篇故事《一个团长两个兵》以来,这七八年里,虽在《故事会》上发的作品不是很多(他还在单位负责着一定的行政领导工作,还要写小说),但也陆续发表了24篇作品,其中还有5个中篇。我一直认为尹全生是由小说作者转轨写故事“转”得比较好的一个,他的《白虎岭的神》、《紧急文件999》、《说大话》等,在故事技巧的运用上已经相当成熟,看不出是“半路出家”,而完全是“科班出身”,特别是在设计新、奇、巧的核心情节上可谓功力不浅,以《白虎岭的神》和《给人性一个答案》作个对比,我们就可以发现:两者的情节虽同样都是在发展着的,但前者推动情节发展的手段是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动作点”,整个过程是由若干不断变化的“阶段”组成的,说得明白点,也就是大故事中套着一个一个小故事,是一条熠熠生辉的情节链“,而后者则不然,在它的情节发展中“阶段”的变化不大,而仅是由较多的人物心理、神态、对话、细小的动作等组成,它只有一个大故事、大过程,而缺少事件发展过程中由作者在超常规的思维状态下运用高智慧精心设计的新、奇、巧的情节和细节,这正是“非故事化”的表现,是尹全生需要注意、警戒、改变的地方,作为一个小说作者,在一篇故事中出现了一些小说化的倾向,这是毫不足怪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尹全生本人也一直在竭力避免这种状况,问题是:这种小说化的倾向我们不仅没有把它作为问题指出,而是把它当作作品的成就予以褒奖,这就要不得了。
    时常听到有些读者在抱怨现在的故事不如八、九十年代的好看,我们姑且不论这种看法有几分客观性,但是,构思粗陋、质量平庸的故事确实大量存在着,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每一个熟悉故事发展的历史和创作规律的人都会明了:这是因为这些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没有很好地“故事化”。
    “故事”是情节文学,所以“故事化”的核心是创造情节,读者抱怨现在的故事不好看,其实主要也是在批评现在故事中的情节不好看。就作者而言,要让自己作品中的情节好看,这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什么“工场化的流水作业、批量生产”,什么“一个晚上可以写出几个故事来”,这完全是天方夜谈!想出一个“意念”,再配上一个事件,弄几个人物,设想几个场景,然后用大段的叙述、心理描写、对话把这些意念、事件、人物、场景炒大锅菜一般地“融合”起来,这就是“故事”了?这就是“情节”了?这样的“故事”、“情节”自然是可以“工场化的流水作业、批量生产”、“一个晚上可以写出几个”的,但这样的“故事”读者不欢迎,市场不买账。有人把故事创作中出现的片面追求情节曲折离奇的编造现象归咎于我们强调了情节的重要性,这显然是不恰当的,打个比方说吧,我们强调金钱在当今物质生活中的重要性,这并不等于我们在唆使你为了金钱去盗窃、抢劫;我们呼吁广大作者重视“故事化”,重视情节,但我们并没有叫你去脱离生活胡编乱造,你应该有创造高质量情节的正确渠道,那就是——关注生活,在生活中获取高质量的素材,遵循故事创作的规律,在个性化的思维状态下进行艺术创造。
    在结束这个帖子前我还要重申这么几点:
1、 我个人认为:《给人性一个答案》是一篇值得肯定的优秀中篇;
2、  应该全面、客观地评价《给人性一个答案》,而作品中的一些小说化倾向是不应该肯定的;
3、  故事必须“故事化”,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
    尹全生正在修改他的另一个中篇故事,我们相信,在未来的作品中,他能够最大限度地克服“小说化”的倾向,坚持“故事化”的基本原则,我们期待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