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女的成功,不在于它的艺术性,而在于它的故事性。
这也是它和以往种种“歌手大赛”最大的区别。
人们的天性中有着对故事的喜爱,这点是毫无疑问的。街上围观打架,大多不是看动作有多精彩,那还不如回家去看电视转播的拳击赛。赶上来围观的,第一句都会问:“怎么打起来的?”便有先来者眉飞色舞地介绍,比如这个胖子欠了那个瘦子的钱不还,还拐走了人家的老婆云云——这个相当于故事的起因。然后,大家就一起看主人公如何把故事发展下去,等待高潮。高潮通常在一方拔出家伙,或者突然出现一个女主角的时候到来。警察把当事人带走是最不济的结尾,不出意料就会让人失望——这是看故事的原则。
超女具有故事要求的各种元素。
1.悬念。故事一定要有悬念,最好大悬念里套小悬念,悬念在故事中持续的时间越长,故事就越能吊住读者的胃口。超女的悬念不仅在于最后的冠军,还在每一场的PK和短信票选中,选手命运的不可测性使得比赛全程如同《大长今》般充满观赏性。偶尔,组委会玩一下猫捉老鼠的游戏,比如晋级者意外的退出和淘汰者的回归,更增加了失而复得或者得而复失的戏剧性。另外,有没有黑幕也是一种贯彻始终的悬念,超女恰是制造“黑幕悬念”的大师。
2.矛盾冲突。平淡如水不叫故事,一团和气也不叫故事,故事一定要有对立,有冲突,有剑拔弩张,用小时候看电影的语言来讲,就是分好人和坏人。超女里没有好超女和坏超女(大概只有男超女和女超女),但是矛盾冲突却被不断制造出来:超女和超女的矛盾,超女粉丝和超女粉丝的矛盾,主办者和超女的矛盾,评委和主办者的矛盾,超女和原来单位的矛盾……而一个青年与前文化部长的矛盾把情节又提升了一个台阶,可惜突如其来的五一长假把这条极有潜力的故事线索掐断了。
3.情感。故事离不开情感,要引起观众的共鸣。这个又是超女的强项,它把煽情运用到极致,亲情牌(比如很多个妈妈,很奇怪,超女们不常提到爸爸)和友情牌(比如去年总决赛倒数第二场的何洁和春春)屡试不爽,今年更是找来几位比选手还会哭的评委。煽情最怕变成矫情,那就一无是处了。所以,煽情有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要以悲衬喜或者以喜衬悲,笑中含泪和泪中带笑是最高境界,千万不要一悲到底或者一喜到底。这里不能不提到超女的主持人,到目前为止,在煽情分寸的把握上非常到位。
4.大众化的叙述方式。(刚才写得匆忙,把非常重要的这一点漏了)在我了解的范围里,对超女入迷的人群中竟然有很大一部分是上了年纪的。当去年总决赛出现了一位老“玉米”的时候,很多人也许觉得难以理解,但这恰证明了超女的另一成功之处——没有给观众设置任何理解上的障碍。超女不会像有的比赛那样,故作高雅地请来某位“大师”进行所谓的“文化点评”,再提点貌似深奥其实和脑筋急转弯差不多的考题。当超女评委用“神舟五号,我是神舟六号,你听见地球上有个人唱歌很大声吗?”这样的方式来对选手进行点评时,当大众评审用一种最原始的民主投票方式来决出PK胜利者时,当超女用这种最浅显和直接的方式展开叙述时,就决定了它将拥有最广泛的受众。这也就是故事为什么不能用意识流的手法来写的道理。具有了以上这些要素的超女,想不成为一个好的故事都很难。用原型分析的办法,从超女中还能分析出许多种故事类型,比如平民变公主的“灰姑娘”故事,或者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丑小鸭”故事,还有关于阴谋(比如大众评审的投票)、内鬼(比如那个舞美师)、圈套(比如发送短信到……)等等的故事。
超女的策划者无疑是一个故事高手,而超女,就是一场全民的故事会。
(选自故事中国社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