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创作随感
彭金山
高平老师自1952年写出成名作《打通雀儿山》,迄今70年了,是甘肃为数不多的几个已经进入文学史的作家之一。作为著名诗人,他不但擅长抒情诗创作,而且也擅长叙事诗的创作;他不但写诗,而且在小说、剧本、散文和文学评论写作诸方面均有建树;他不但年富力强时(除了被剥夺写作权利那些年)创作势头劲健,而且在耄耋之年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创作状态,不断有新作面世,的确让人敬佩。
关于高老师的文学创作,给我最突出的感受在两个方面:
一、从唱颂歌到说真话
这有历史的必然性。记得高平老师写过一篇文章《我是唱颂歌长大的》。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原因,在中国大陆50-70年代的公开诗坛,很难找到一位没有唱过颂歌的作家、诗人。高平也走过一段唱颂歌的路,唱着唱着却被划到对立面去了。回首来路,幡然醒悟:对于任何一个时代来说都不缺少颂歌,最可宝贵的是那些清醒的警世之音,是要说真话。于是他复出之后的作品就有了反思和批判的价值取向,特别是近些年的作品更具风骨,每每读他的作品,内心就油然升起一种敬意。
二、高标准的艺术坚守
世纪之交的中国诗坛进入了又一个重要的探索时期,好诗很多,非诗的因素也很多。面对混沌的诗坛乱象,他始终坚持“诗要是诗”的艺术原则,恪守神性,在西北高地竖起一面诗的旗帜。我在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诗歌作品集”《盛世华章》写的序言里,这样评价高平老师的诗歌:“高平,一个标杆诗人,也是当下甘肃诗坛最年长的诗人,他1949年从军.进藏,青年时期就写出了进入中国文学史的长诗《大雪纷飞》,几十年笔耕不辍,耄耋之年依然宝刀不老,佳作迭出。读《盛世华章》中他的《孤独的树》,我不由发出‘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慨叹。人生的大彻大悟,纯真至善的艺术追求,使一棵孤独的树成为诗人的白画像.高山仰止,不愧为师尊!诗,乃灵魂自由的歌唱。这棵‘孤独的树’所展现的独立人格与臼由精神,为我辈后学树立了榜样。”这是我的肺腑之言。下面,我把《孤独的树》念一遍结束我今天的发言。
孤独的树
高平
挺立荒芜的山顶
高大得有点弯曲
遥看义矮又细
常被雾霭遮蔽
吸不到地下的水
只能靠天上的雨
曾经遭过雷劈
幸未连根拔起
向云开晚春的花
对草结坠地的果
白天抬头望远
夜晚低头沉思
任鸟筑仿凤之巢
任人刻到此一游
千眼化为叶子
千手化为树枝
——2022年4月26日在“高平主席文学创作座谈”的发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