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谷成栋的诗

分类: 评论 |
高平与谷成栋(右)在张家界
读谷成栋的诗《友谊的旗帜 在雪域高原飘扬》
最近,我在一个叫做《行吟诗刊》的网络平台上,看到了一首长约两百行的新诗,题目是《友谊的旗帜 在雪域高原飘扬》,作者是我熟悉的谷成栋,写的是他所在的部队修筑中国通往巴基斯坦公路的经历,那是一次用血汗去贯通严寒的帕米尔高原的特殊作业,为了中巴友谊,战士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平均每一公里就有一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首诗使我刮目相看,它在毫无矫饰地记述中自始至终贯穿着揪心之情,不时地出现惊人之语。作者谷成栋当时作为年轻的中国军人,内心充满了自豪感:“我们曾把自己的青春/变成军装的颜色/去装点/那座神圣的雪域高原”。高原不但格外寒冷,而且空气稀薄,呼吸困难,其艰苦程度一般人是想象不来的,诗中写道,高海拔“让我们呼吸如同游丝一样/随时可能被意外的风吹断”“我们的每一个日子/都叫做严寒”。他们远离故土,久别家人,思念与牵挂不能不随着日月加深,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了“家书抵万金”的感觉,作者的形容使人震撼:“邮车和邮递员都要让我们/盼成了情人”“没收到信的战友/就像生了一场大病”。终于,这条建成于雪域高原的公路,定格为守护中巴友谊的特殊雕塑,同时也定格为筑路战士的光辉形象:“那些用血肉凝结等距离的路碑/成为烈士们的青春路基”,这些诗句真是三分悲壮七分豪迈!
诗中的叙述部分虽然夹杂有直白的散文语言,但全被生活的真实、心灵的真诚、激昂的真情冲淡了。这就叫瑕不掩瑜。
诗人谷成栋从年龄上说与我是两辈人,但我们是忘年之交,既有不解之缘,也有相似之处。我们不管到什么地方,任什么职务,在什么年代,都钟情于诗,而且风格相近。我们都曾是军人,而且都是17岁参军。他是贺龙的乡亲,我是贺龙的部下,我们曾经在张家界天子山贺龙的巨像前肃立,两次在湘西相谈甚欢。我们都曾在雪域高原参加过修筑公路,我在喜马拉雅东部,他在喜马拉雅西端。这些,无疑是我喜欢他的人和诗的原因。
2021.10.15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