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丁永海:岁月易逝诗不老

(2014-05-27 09:37:45)
标签:

文化

分类: 评论

【转载】岁月易逝诗不老

——读《赶在冬季之前》

 

丁永海

 

高平先生的精装本诗集《赶在冬季之前》,系“陇原当代文学典藏”,由敦煌文艺出版社20143月出版。诗集分两部分:新诗选,旧诗选。新诗部分选了151首,创作年代从1953年至2013年,跨度60年;旧诗部分,收录了48首。近200首诗作,几乎是诗人一生诗作的浓缩。一册在手,精华全有。

过去,我没少读高平先生的诗歌,但阅读这本诗集,仍然感到亲切,激情难抑。常读常新,原因一定来自于经典的魅力。读好书,我常会有与人分享的冲动。试图写点文字,但想起要评论高平一生的诗作,我胆怯了,按我的学力、学养、阅历显然是徒劳的、可笑的,甚至是愚蠢的。我还是说点别的,至于评论,最好留待读者吧。相信大家会有不断的惊喜和发现。

高平是甘肃诗坛的一张名片,他对得住“陇原”,对得住“当代文学”,对得住“典藏”。他出版过18本诗集,《赶在冬季之前》是他的第19本诗集。

诗人十分勤奋,当属高产诗人。面对浩繁的诗作,诗人要作一番沉淀、编选,工作之繁重,思虑之煎熬,可想而知。但诗人“力求将自己的判断、读者的反应、专家的看法结合起来,构成选定篇目的标准”(《后记》语),看来,这不是客套话。《赶在冬季之前》不完全是“个人行为”,容不得诗人自己的“偏爱”。需要严肃、谨慎的态度,需要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对自己负责的精神。这是一位老诗人和编辑共同的智慧、识见,无疑给所有的诗人、出版家一个有益的启示。看看过去,看看当下,诗歌选本失败者多矣,名家亦概莫能外。不管是初读者,还是高平的研究者,《赶在冬季之前》都不失为一个好选本,没有留下遗憾。要真说“遗憾”,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本编年体诗集里,缺了诗人1958年至1962年、1964年至1979年整整21年的诗作。这一处空白,除了人人皆知的政治因素,诗人还有一个剧作家的身份。他退隐诗坛,写了好多如《向阳川》之类的好剧作。

任何诗人都有其成功的秘笈。诗人坦言:“把我推进诗歌王国的‘三级火箭’,是童谣、儿歌,唐诗宋词,‘五四时期的新诗。”(《后记》语)斯言不谬!都能在《赶在冬季之前》得到了印证。这是一条诗歌正途,“三级火箭”是生长如诗人高平等有成就的诗人的土壤,有其代表性。高平先生没有大谈特谈那些唬人的什么“主义”,而是如实地告诉读者他受到过“童谣、儿歌,唐诗宋词,‘五四时期的新诗”的侵淫。有这肥沃的土壤,何愁生长不出参天大树。唯其扎根其中,方能枝繁叶茂果繁。再回头看那些标榜“主义”的人,一路被“主义”牵着鼻子走,最后自己也昏头转向,没了“主意”,终于上演“邯郸学步”的悲剧。有这种投机心理的人,现在还是不少,搁着自己“母亲”的好“养分”不吸取,专在那里瞎折腾。相信,读者读了《赶在冬季之前》会对什么是好诗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知,会对新诗创作的审美有个重新的回归。

高平是两栖诗人,新诗、旧诗都拿手。关于旧诗入不入文学史的问题,争论已久,争论依旧。高平先生是睿智的的,“在这本诗选中,如果依旧把旧体诗词排除在外,就不能窥见我的诗作的全貌。”(《后记》语)的确,先生写旧体诗也算有半个世纪了,一方面见出数量,一方面见出钟爱。因此,旧体诗占据了《赶在冬季之前》的“小半壁的江山”。当然,这睿智,也有编辑的一份。它在具有“典藏”性质的诗集中出现,释放了一个信号,给了广大旧体诗词爱好者一个信心,确定了旧体诗词在现、当代文学中的地位,旧体诗是可以与新诗并驾齐驱的。这需要胆识,更需要魄力。另外,高平先生一直主张废置平水韵,用韵以现代普通话的读音为准,无疑为旧体诗走向大众做了很好的榜样和呼吁!更可喜的是在48首旧体诗中除包含了古体、乐府、绝、律、竹枝、词外,还收录了20首“自由曲”,为旧体诗创作做出了解放性贡献。虽然,写好“自由曲”并非易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