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笛为《南京!南京!》悲愤色彩定调

标签:
杂谈 |
《南京!南京!》历时4年的拍摄,导演陆川自是异常艰辛。但他最近发表关于票房的“裸奔”宣言,却有些不合时宜。他的“裸奔”与他在电影中反映的国人受难景象相悖,明显贬低了那段历史与他的《南京!南京!》。当年,犹太人、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拍摄了《辛德勒的名单》,面对媒体是否能吸引观众入场的问题时说:“我压根从没关心过这电影是否能收回投资的事情,自从拍电影以来,我真的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因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敬畏,尤其是那些惨遭屠杀的国人亡魂。
当然,陆川的这番言论也不能就此否定他对《南京!南京!》所付出的心血。尤其是在指导演员方面。除了范伟、刘烨,四个女演员的表演也可圈可点。她们在电影中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符号,高圆圆代表着坚强与理性,秦岚代表着坚忍与希望,江一燕、姚笛代表着受难者。
《南京!南京!》公映以来,相比其它三位女演员,姚笛的表演不太受人瞩目。她在电影中饰演的唐小妹的台词极少,露面的机会也不多,而且露面时经常不在银幕“中心”位置聚焦,还很多时候都是侧面,甚至她没有什么突出的个性。日本军官伊田在开枪杀死唐小妹后,与他的部下角川正雄冷冷地说,“她很漂亮,与其这样还不如死了好”。观众才对她有一种感同身受揪心的痛。
我以为,唐小妹是陆川刻画的最成功的角色之一,它最有力地控诉了战争与日本兵毫无人性的一面。让人产生悲,又产生愤。陆川对唐小妹刻画的成功之处在于使用“侧笔”,但也正因陆川这种“侧笔”,使得许多人对唐小妹印象不深,需要细细品味,才发现这个人物的不一般与震憾力。一朵最鲜艳、最美丽的花朵最难以在银幕上展现,展现得过正、集中的话,难免有刻意之为,予人不自然的感觉,尤其在那段沉重的历史面前。唐小妹人如其名,“小妹”,寓意正在成长、成年。她的出场往往跟随着唐太太出现,她的许多兴趣爱好,都透过唐太太的行为一点一点展露出来,如两人都喜爱唱越剧,陆川的镜头经常是侧角度表现唐小妹天真无邪的模样,而且镜头对准她的时间很短。虽然很短,却予观众很清晰的印象,唐小妹剪了短头发,但很清纯,可爱,很美丽,陆川为人物的铺垫得非常细致。最后,唐小妹被日本兵抓走,她大多也是侧面示人,隐含她如花的年华,原与战争无关,原该生活在阳光之下,却偏偏被拖入黑暗的战争中心,成为那段由日本人发起的战争最无辜的牺牲品。即使唐小妹最后已经崩溃,接近疯的状态,还在唱着越剧,也是背对观众。最大的悲愤莫过于此,看着看着一个女同胞,一朵最鲜艳、最美丽的花朵如何被战争恶魔日本兵的摧残下一点点凋谢、走向死亡。让人恨不得跃出座椅,跳入银幕,拿着机关枪将所有的日本兵统统杀尽。
姚笛的表演是成功的,完全合乎陆川在电影中为唐小妹的安排。在《南京!南京!》中她完全褐去“红楼选秀”中她所予公众熟悉的形象,不花哨、不张扬,很低沉。在台词极少、露面极少的情况下,运用身体各种丰富细微的肢体语言展现出被战争逼疯、逼死的少女唐小妹形象,予人的震憾丝毫不弱于高圆圆、秦岚、江一燕。若对比她在《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形象就可知反差有多么巨大。姚岚在《南京!南京!》中,让人看到她的表演领域长足的进步与未来无限的拓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