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它呈现真实与梦两个镜面的世界,又完美缝合在一起。在电影上,在真实的摄影面前,完美地诠释出梦的实体。
橄榄树下的情人:简单即深奥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在他的每部电影开头,几乎都会预设一个主题,这样做,很吃亏,这样会给予观众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观众的思路也会跟着导演的思路走,会被人认为这是“作者导演”或“造作电影”,他颇有点法国导演的风格,随意,自然。不过,他与法国导演不同,或者他是诗人身份,看待电影的角度不同,每每电影末尾,他都会给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这样的结局,令人无法挑刺,反而认为充满美感,因为它的结局都是开放式的。
《橄榄树下的情人》其实故事很简单,说伊朗一处地方发生地震,导演带着摄制组去拍摄一部电影,选中了年轻的砖匠哈山在里面出演一个角色,在片中饰演他新婚妻子的塔荷莉,正是哈山暗恋已久而求婚失败的女孩。于是哈山藉拍戏之便假戏真做地向塔荷莉表达爱意,但并没有得到她的明确回应。因为哈山是文盲,而那个女孩是有文化的人。最后在拍片完毕曲终人散时,哈山跑过一大片的橄榄树林追正要回家的塔荷莉,他要抓着这个机会向女孩告白,但一路走下来,他的告白,那个女孩始终不发一言。镜头最后停在大全景,两人成为绿野上两个白点,哈山追上了那个女孩,过了一会,哈山又狂奔回来。这时音乐响起,影片结束。
这是一部典型的“片中片”,很容易“高大全”,但经过他“简陋”的处理,却浑然天成,恰得好处。之所以说他“简陋”是因为全片没有许多的场景,也没有过度难懂的内容,在戏中哈山与那个女孩拍戏时“NG”的镜头在90分钟的电影竟占去30分钟之多,不过,一次又一次NG,渐进地还原人物的心态,让人怦然心动。
电影,可能在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心目中从来没有如此的简单,如此的简单,又是如此之深奥。比如,最后一段,简简单单一个真实的镜头,就蕴藏无数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