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潜水篇:  白昼美人与橄榄树下的情人

(2008-04-29 00:57:17)
标签:

杂谈

 

  白昼美人:低俗、高贵完美缝合

 

潜水篇: <wbr> <wbr>白昼美人与橄榄树下的情人

 

  

   漂亮的塞芙琳娜新婚不久,丈夫是个事业有成的医生,夫妇彼此深爱,相敬如宾。但身为中产阶级的她却得不到满足,无意之中迷恋上妓院,沉湎在情欲的挥霍满足中,成为一个出卖肉体的妓女,一个巴黎下午风景中神秘的“白昼美人”。说白了,塞芙琳娜就是一个“受虐狂”,在与不同男人上床之后,她得到性欲满足后,发现更爱她的丈夫。

   影片最后揭开谜底,这一切只不过是她的白日梦。是她的妄想症。尽管这只是梦,但还是易于被人千夫所指,因为它给予某些人心理满足感。但我认为没有任何指责的地方。因为梦是任何人一种权利。在世上得不到满足,只能通过梦来满足。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曾完美,充满遗憾的。

   《白昼美人》里面真的只有四个“白日梦”?在电影中,不论是生活,还是发梦过程,都是断断续续,没有统一性与逻辑性。如果说,那四个片段真的是“白日梦”,为何又是如何的清晰、纤细,形色各异的嫖客活灵活现,这绝对不是塞芙琳娜所能够想像的,反而,她与丈夫生活充满不真实性。

   或许虚幻就是真实一部分。

它呈现真实与梦两个镜面的世界,又完美缝合在一起。在电影上,在真实的摄影面前,完美地诠释出梦的实体。

 它是低俗的,又是高贵的。这是它的双重魅力。

 

 

橄榄树下的情人:简单即深奥

潜水篇: <wbr> <wbr>白昼美人与橄榄树下的情人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在他的每部电影开头,几乎都会预设一个主题,这样做,很吃亏,这样会给予观众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观众的思路也会跟着导演的思路走,会被人认为这是“作者导演”或“造作电影”,他颇有点法国导演的风格,随意,自然。不过,他与法国导演不同,或者他是诗人身份,看待电影的角度不同,每每电影末尾,他都会给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这样的结局,令人无法挑刺,反而认为充满美感,因为它的结局都是开放式的。

 

《橄榄树下的情人》其实故事很简单,说伊朗一处地方发生地震,导演带着摄制组去拍摄一部电影,选中了年轻的砖匠哈山在里面出演一个角色,在片中饰演他新婚妻子的塔荷莉,正是哈山暗恋已久而求婚失败的女孩。于是哈山藉拍戏之便假戏真做地向塔荷莉表达爱意,但并没有得到她的明确回应。因为哈山是文盲,而那个女孩是有文化的人。最后在拍片完毕曲终人散时,哈山跑过一大片的橄榄树林追正要回家的塔荷莉,他要抓着这个机会向女孩告白,但一路走下来,他的告白,那个女孩始终不发一言。镜头最后停在大全景,两人成为绿野上两个白点,哈山追上了那个女孩,过了一会,哈山又狂奔回来。这时音乐响起,影片结束。

这是一部典型的“片中片”,很容易“高大全”,但经过他“简陋”的处理,却浑然天成,恰得好处。之所以说他“简陋”是因为全片没有许多的场景,也没有过度难懂的内容,在戏中哈山与那个女孩拍戏时“NG”的镜头在90分钟的电影竟占去30分钟之多,不过,一次又一次NG,渐进地还原人物的心态,让人怦然心动。

电影,可能在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心目中从来没有如此的简单,如此的简单,又是如此之深奥。比如,最后一段,简简单单一个真实的镜头,就蕴藏无数的含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