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资源县民俗风情集成:46.资源苗族其他习俗(2)

(2025-09-10 07:00:12)
分类: 苗族

14、照蛤蟆。照蛤蟆是苗族人们的一大爱好。每逢春夏炎热之季,资源人一到明月的晚上,总喜欢带上电筒或点着松膏火到刚犁耙过的水田里捉土蛤蟆,他们几乎从下丘到上丘,一丘不漏地去捉,半夜下来,少则半斤八两,多则几斤。

年轻人则是去老山里照山蛙(苗语:大蛤蟆)。他们邀上一两个年轻人,带上电筒和晚餐,早早地来到老山,看准埠头。待黄昏过后,明月升起,深山里已传来一阵阵的蛙叫声时,他们便“开光”行动。一些懂山规的老人,还带上香纸冥钱,念上“上五里,下五里,左五里,右五里,五五二十五里,鹰过藏爪,虎过藏牙”等咒语进行“开光”。一夜工夫下来,只见沉甸甸的袋子里,黑乎乎的大蛤蟆在拼命地你蹦我跳着。

15、装铁夹、装石砣。秋收过后,山里的果子狸、野猫子、黄鼠狼、老鼠等小动物正忙着“备粮过冬”而日夜出入活动,这时正是捕捉这些小野兽的大好时机。五排苗族的一些爱好装铁夹、装石砣的人不失时机地到山里看那些小野兽的行动踪迹。他们有的在小野兽经过的地方装上铁夹子,有的用一块百把斤重的大石板,在石板下面用一木钩钉在地上,再在木钩上横一根木棍,木棍上戳着动物喜欢吃的东西(如红薯、苹果、板栗等)。过三五天后,小动物再从这里经过时,或踩上铁夹,或因偷食横棍上的食物而压死在石砣里。

16、挖泥鳅、捉蚂蚱。五排苗族的年轻人喜欢挖泥鳅。他们在打谷子时,身上总带着一只竹篓,一看见有泥鳅洞时,哪怕就是挖地三尺也要把泥鳅挖到手。而老年人就喜欢到山里捉蚂蚱。寒露过后,早晚凉爽,白天暖和,膘肥体壮的蚂蚱成对成双地在阳光下嬉戏着,苗家老人带上竹篓来到蚂蚱活动的地方,走一步就能捉到几个。一天下来,就能捉到好几斤蚂蚱,带回家中在锅里先用开水烫死,再放食盐拌匀用竹篮子在柴火上烤干,食用时用油炸熟、炸香,成为五排苗家迎宾待客的一道美味佳肴。

17、挖山薯、摘菌子。五排苗族生在山里,长在山里,和大山结下不可分割的缘分,在日常生活中,总离不开山里生长的东西。挖山薯、摘菌子是苗族的一大嗜好。在寒露过后,许多年轻人很喜欢用土鸡烫山薯(中药名:淮山)打平火。几个人到山里把挖回来的山薯洗净刨皮,到家里再杀一只土鸡,把山薯放入土鸡汤里烫着吃,汤甜薯细,味美可口,回味无穷。

摘菌子是五排苗族的家常便饭。凡到了农历九月以后,苗寨山里的松树菌、淀蓝菌(苗语:灵川菌)、蜂窝菌如春笋萌生。大家挎着篮子、背着背篓来到松树山里寻找各种菌子。菌子的吃法多种多样,有用新鲜辣椒煮着吃,有用酸辣椒炒着吃,尤其是那灵川菌,不管怎么吃都很好吃,如果是在菌子汤里烫几棵白菜,那就成了餐桌上的抢手货,论身价它比猪肉还贵呢。此外,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和正月里,资源人很喜欢去老山里采摘野生香菇。在老山里那些腐朽的古树上,满树长有野生香菇,有的一户去好几人,收获满满。

18、捡毛栗。毛栗,是五排苗族人家逢年过节、生儿育女、婚娶寿庆、居住起造、待亲招友等礼仪上的一大小吃,在各种喜事场合中,苗族人一边品味着毛栗,一边对唱着苗家的“尼呐呢”、贺郎歌和祝福歌。它比花生和瓜子更贵重,更有情义和特色。毛栗是生长在海拔900米以上毛山里的一种野生果实,毛栗树除了比板栗树矮小、毛栗的刺团也比板栗的次刺团小之外,样子和板栗树很相似。其果实也是板栗的三分之一,也许毛栗就是板栗的“父本”,吃起来与板栗相比,各有风味。

捡毛栗是五排苗族人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每年寒露以后,成片的毛栗树挂满了毛栗并陆续成熟。这时苗族人吆三喝四地背着背篓,带上竹篓、剪刀和几个事先煨熟做午餐的红薯。有的手指上还贴上胶布防止毛栗的刺害。他们来到密集的毛栗山上,你一株,我一株,有的几个人还共在一株毛栗树上将张口(刺团张开)成熟的毛栗和掉在地上的毛栗一颗颗地拾到竹篓里。大家一边捡毛栗,一边谈笑风生地拉家常,说一些天南地北的事。不知不觉一天的日子就过去了。下午时分,大家满载而归,各自回到家里,将毛栗倒在簸箕里,除去杂质,用米筒量一下一天的收获,少则几升,多则十几升。大部分都连续好几天地去捡,一个家里捡得少的有好几斗,多的有好几箩筐。然后用谷垫或簸箕晾晒一星期左右,再用铁锅将毛栗炒熟,成了香甜粉腻的毛栗。用蛇皮袋子装好备用。

毛栗是包粽子和煮糯米饭的最佳配料,也是煮鸡、鸭,炖排骨的最好搭档,五排苗族虽很好客,但在一般情况下都以瓜子、花生招待,如果主家能拿出毛栗进行招待,也算是上等的亲戚和贵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