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资源县民俗风情集成:34.资源的苗族

(2025-08-26 07:55:30)
分类: 资源县

在上古时代,蚩尤与炎黄部落打仗,蚩尤战败后逃亡到湖南,形成了一个叫“三苗”的部落集团,这就是苗族的先祖。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和广西成了楚国的领地。楚人大量移居到湖南,使“三苗”人的一部分被赶进了边远的深山,另一部分则被楚人同化,形成了今天湖南的苗族和汉族。

元朝末年,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河流域的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了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多年的战乱,使许多湖南人口陆续涌入广西,到了明末清初又掀起了移民的高潮。 

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人们多以步行迁徙,最为便利的只有水路运输,于是许多湖南境内的人口沿着资江、湘江迁往广西,另有一部分人口从相邻的湖南城步迁往五排和梅溪的茶坪。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进行民族识别时,将湖南西部特别是怀化、邵阳、通道、武冈、城步等地的服饰、语言、习俗相同的人们确认为“苗族”。而资源县境内来自湖南城步等地的这部分人由于服饰、语言、习俗与湖南城步等地的苗族相同或接近,且地域上相毗邻,故而把资源县境内的这部分人也确认为“苗族”。

车田苗族乡、两水苗族乡、河口瑶族乡合称为五排,也是资源县境内苗族人口相对集中的聚居地。苗族最早迁入资源县境定居地有两个,一是两水苗族乡的烟竹村,二是梅溪乡茶坪村。据杨氏族谱记载:五排杨姓苗族,祖籍为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之栗村,宋末元初迁到今湖南城步县蓬洞新寨包,明洪武年间自蓬洞迁居五排,距今已有六百四十多年的历史。据蓝氏族谱记载:梅溪乡茶坪的雷、杨二姓,元顺帝时由江西吉安府卢陵县鹅颈大丘迁往湖南城步,明永乐年间再从城步迁入梅溪茶坪定居,距今也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苗族定居资源县五排地区的时间先于汉族和瑶族,故苗族聚居于这一地域较平坦开阔的地方,而汉族则散居于垌边的山坡和半山坡上。五排苗族有七姓同谱之说,据《蓝氏家谱》记载:“飞山蛮”被吕师同征服后,以杨再思为首领的苗族七姓,即杨、潘、蒙、李、蓝、秦、邓,相约以“再、正、通、光、昌、盛、进”七字作为班次(班靠),周而复始,沿袭至今。清光绪年间,部分姓氏为便于清本溯源,以免混淆祖孙班次,也有将七字循环班次改为多字流水班次的,如梅溪茶坪雷姓,将原来的七字班次改为“再正通光昌、盛进启廷良、支承学易、永代明杨、宗能福荫、祖绩全彰、功高兆瑞、德茂发祥、忠良定国、孝友安邦”42字流水班次,杨、陈等姓也是如此。

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在长期的封建王朝统治之下,过着水深火热般的生活,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居住环境十分恶劣。为求得生存,苗族同胞凭着自己的双手和勇敢、勤劳及智慧,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和生产劳作技能。由于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对本民族的历史传承只能靠口头和传说流传至今。在资源县境内,苗族同胞为反抗封建统治和民族歧视,维护本民族的利益,多次举行起义。据《全州县志》记载,西延起义所述,“明代,州属西延地区,民族杂居,爆发多次武装起义。明洪武六年(1373年)武冈阳洞苗瑶义军攻占西延撤走后,次年始设巡检司于大埠头以资驻守”。自明洪武六年(1373年)到弘治七年(1494年),在长达120多年的时间里,资源县境内的苗族联合周边地区的同族进行多次武装起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一系列民族政策得到了贯彻落实,使苗族同胞与全国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在政治上翻身做了主人,一批优秀的民族干部得到了重用,把管理本民族的重任交给了他们。我县于1995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享受自治县待遇以来,推动了资源县少数民族地区的“三个文明”建设,民生得到了改善,民族关系和睦融洽,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各项事业繁荣兴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