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寒假桂林旅游(89):阳朔县多耶古寨(3)
(2025-02-11 07:30:35)
标签:
旅游 |
分类: 旅游 |
陈导游说:“在侗寨中流传着一个关于房子的故事:古代,有一对恋人来到山中,他们用竹子做支架,用竹篾和茅草做房顶,搭起了一个草棚子。山神刮起了一阵风将草棚吹散了。他俩在河畔用石块垒起了石头房子,房顶铺上石片。水神却用一场大水将石片冲得七零八落。正在无奈之时,一个喜鹊巢给了他们启发,两人找来粗大的杉树枝,搭起坚固的架子,用木条铺成地板,美观耐用的房子竣工了。大风吹过来,风从树枝的缝隙中穿过。大水冲过来,水从杉木柱中流走,房子屹然不动,毫发无损。于是二人就在这样的木楼中住了下来,他们的子孙在同样的房子中生活,繁衍至今,这就是现在的侗族。”
“故事中的房子就是侗族木楼。侗族大部分生活在贵州、广西、湖南等省毗邻连接的地区。这一带群山耸立、溪流纵横、气候温湿,盛产杉木。木楼以杉木为骨架,在离地面相当的高度上铺杉木板条作为居室地板,房顶常用树皮为瓦,这种建筑结构被称为干栏式建筑。侗族的干栏式建筑用木材做原料,而傣族、苗族、黎族的干栏式建筑则使用竹子。侗族人自己打造的吊脚楼,木质结构,全部靠手工,不使用一根螺丝钉,可以传承上百年。”
我们经过一座风雨桥,在桥上竖有一块牌子,写着:
风雨桥
侗族风雨桥有两种建筑方式,桥上建设称为风雨桥,平地建设称为风雨长廊,风雨桥亦称花桥、福桥,为侗族建筑“三宝”之一,风雨桥通常由桥、塔、亭组成。用木料筑成,靠榫卯衔接,两旁设栏杆、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桥墩或平地上,有多层,檐角飞翘,桥顶有宝葫芦等装饰,因为行人过往能躲避风雨,故名风雨桥。风雨桥不仅仅是给人们提供休息避雨的便利,而且还有镇邪和留财之意。被称为称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议桥梁之一,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损。
我们走过一条风雨长廊,在风雨长廊上贴有一些画,有一幅画是在一座鼓楼前面,一个农民牵着一头水牛。现在快中午了,但我发现风雨长廊里面的电条还亮着。在风雨长廊里面挂有一些牌子,写着:“繁荣”“感恩”等。远处的宣传栏上写着:“社会主义好”“劳动人家日子火”。昨天晚上和我们一起逛西街的女人又把袋子背在胸前。
在墙壁上,挂着一把耕田用的犁,和我老家的犁一样。在墙壁上挂着蓑衣和斗笠。在路边摆有二个鸡笼,在鸡笼上写着:“1号战将”“2号战将”,我想这两只鸡是用来斗鸡的。果然,在远处一根柱子上挂着一块牌子,写着:“斗鸡观赏区”。
陈导游说:“请大家看那位长头发的阿婆。”
随着导游的提醒,我们抬头看见那座吊脚楼上,一位阿婆给我们展示她的头发,她的头发长约2米。她60多岁,却是头发乌黑顺滑,没有一根白头发。陈导游说是用发酵的淘米水洗头发,保养头发的结果。
地上竖有一块牌子,写着:“小心地滑”。
不一会我们面前出现了一座鼓楼。在鼓楼前面竖有一块牌子,写着:
鼓楼
鼓楼是侗族村寨最显著的标志,是侗族文化体系的代表,侗族文明的象征。侗族历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抵御外来官兵骚扰等,均击鼓以号召群众。由寨中“头人”登楼击鼓,咚咚鼓声响彻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来,无事是不能随便登楼击鼓的。
鼓楼由各村寨群众投工献料集资筹建,由侗族能工巧匠自行设计,自行建造。整个建筑没有图纸,数百上千根梁、枋、柱的尺寸全凭心中计算。侗族固有建寨先建楼之说,有鼓楼才有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