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寒假桂林旅游(88):阳朔县多耶古寨(2)
(2025-02-10 07:41:40)
标签:
旅游 |
分类: 旅游 |
陈导游说:“侗族有自己的语言,侗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侗族人多通汉语。原无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侗族还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它是由叙事说唱发展起来的。侗族民歌尤以比喻见长。箫笛是他们的乐器。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侗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以生产鱼粳稻为主,善用稻田养鱼。林业以产杉木著称。”
进入古寨,我们先是喝了好客的侗族朋友献的拦门酒,这是一种米酒,味道醇厚,非常好喝。接着欣赏了男女青年表演的大歌。
陈导游说:“侗族的大歌是很有名的,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等侗族聚居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传统音乐,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侗族大歌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宋代,侗族大歌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至明代,侗族大歌已经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了。侗族大歌的发展与其鼓楼的居住形式,好客的风俗习惯,以及侗族语言有着分不开的联系。侗族大歌结构严密而精美,歌词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
路边竖有一块牌子,写着:“万水千山总是情,文明旅游传美名”。
我们来一座木长廊,写着:“风雨长廊”。
在木长廊里,贴有一些图片,有文字说明: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历史久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刘向的《越人歌》那种声韵和格调已为侗族大歌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南朝时期,这类民歌又有所发展,至宋代,侗族大歌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如宋人陆游在其所著《老学庵笔记》中已经有关于“仡伶”集体作客唱歌的记载。至明代,侗族大歌已经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了,在明代邝露的《赤雅》中有记载,“长歌闭目,顿首摇足”,即是侗族大歌的演唱情形。
在过去漫长的封建社会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侗族社会一直处于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交通闭塞,商品经济观念极其淡薄,学校很少,读书的人不多,教育十分落后,大歌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民间流传,世代相承。那时候,人们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谁掌握的歌越多,谁的知识就越丰富,歌师、歌手受到人们的尊敬,当时侗族人民认为读不读书没有关系,但不学歌就不行,因而有“用歌替书”之说。
20世纪50年代后,侗族大歌被音乐家肖家驹、郭可诹(zu)等发现,他们组织音乐工作者深入黎平县侗族山区收集发掘、记录整理,侗族大歌从此由大山深处走向世界。20世纪50年代初,黎平岩洞侗族歌手吴培信代表侗族出访苏联,第一次将侗族大歌带出国门。
墙壁上写着:
侗族风俗
侗族风俗包括“月也”(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村寨之间的社交活动)、斗牛(农闲活动),塞寨门(山歌对答)、行歌坐月(对山歌谈恋爱)、走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到女方家唱山歌)等,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习俗。
再往前走是一片侗族民居吊脚楼。
陈导游说:“侗族吊脚楼多是杉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为悬山式屋顶,屋顶盖青瓦或杉皮,两边搭有偏厦。楼高10米左右,一般为三层,也有四层的。楼板以下为底层,顶棚为楼层,中间层为住层。底层一般为关养家禽牲畜,堆放家具,柴禾杂物和安放石碓的地方,有的厨房也设置在此层。楼层主要是储藏粮食的地方,有的也设置卧室。住层主要是设置卧室,是住宅的主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