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寒假桂林旅游(83):阳朔县水乡侗寨(1)
(2025-02-05 07:44:19)
标签:
旅游 |
分类: 旅游 |
我们来到停车场,上了旅游大巴车。苏导游说:“各位朋友,我们参观完了世外桃源,下面我们去阳朔县水乡侗寨参观。”
我心想,侗族不是在柳州市有三江县吗?桂林市的阳朔县也有侗族?
大巴车在公路上行驶着。半个小时后,在一个停车场停车了,我们下车。在苏导游的带领下往前走。路边有一些高高的竹子,有一座石拱桥,石拱桥下有三个石拱。由于是冬天,岸边的一些乔树的枝叶落了,只剩下树枝。天空布满乌云,太阳时隐时现。有一些木楼,这些木楼是专门为旅游开发的。我们在木楼参观。在一座木楼前面挂有一些红灯笼,灯笼上面写着“水乡侗寨”。
我们走进去,有一个穿侗族服装的年轻女人向我们每一位游客送上一杯甜酒。在桌面上有一块牌子,写着:“温馨提示:酒杯已消毒,欢迎品尝糯米甜酒!”
喝过寨酒是侗族人欢迎宾客的一种方式,有客人经过村寨,侗族人都要请客人喝上一杯“过寨酒”。一杯甜甜的米酒让远来的客人体会到了侗家人的热情,感觉一杯酒下肚,心就已经贴在一起了。
我前面走着那个昨天晚上一起逛西街的女人,她又把袋子背在胸前。
我们来到另外一座木楼。木楼里面挂着我和老家一样的火熏腊肉,坐着两位侗族妇女,木墙壁上挂着一些竹制品。在一间房间,挂着有一个侗族款式的袋子。
一路上有水寨和风雨桥,在一个广场上竖有三根图腾柱,有游客在图腾柱下面拍照。地上竖有一块牌子,写着:
侗族的图腾柱
广西过去称为百越,历史上曾经是许多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蛮夷戎狄”中的“蛮”就是指这边的人。这里自古山高皇帝远,民风纯朴,人民吃苦耐劳,在生产生活中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不同的民族风格,像基因一样代代传承下来。
图腾是原始人用动物或其他自然物作为世族血统的标志,将该图像或符号刻在柱子上当做保护神或祖先来崇拜,称为图腾柱。这三根图腾柱的出现将人们带回到远古。
百越民族又称百粤族,泛指原住于中国南方越地,称为南蛮的部族。这些少数民族不断地往西南地区迁徙、分散,现今主要集中在云贵广西等地,广西地区以壮族、侗族、苗族、瑶族为大宗。
衣裳是文化的表征,思想的形象。服饰纹样不仅传达了百越民族的宇宙观、历史神话、家族故事与个人灵魂,更融汇了百越各族的先民智慧与创造力,并象征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其中,背儿带是当地各族妇女都普遍使用的,被称为“最甜蜜的负担”。
另外一面墙壁上写着:
背带是个生命袋,给娃福来给娃爱
背带是背负婴儿的布兜。对于每天要纺线织布、洗衣做饭、耕田种菜、操作农具的劳动母亲来说,背儿带是照顾孩子的必需品。
在物资匮乏的山区,虽然母亲们日常的衣着朴素,却不厌其烦地将自己的背儿带装饰得无比华丽,目不暇给。每个繁复细致的纹样,都充满着母亲对于子女的关爱与期许,甚至是自身与整个民族的荣耀。
当孩子渐渐长大,从背带中走出来,母亲往往不忍将磨损过的背带丢弃,多会洗净后善加保存,作为一生的珍藏。
三洗三换害娘累,害娘洗浑牛边江,
儿哭女叫闹的慌,好比猫抓娘心肠。
上山下田背儿走,背带磨烂娘肩膀,
背上背着娘的肉,背带牵着娘心肝。
倘若有儿女不孝,生气的母亲便会将珍藏的背带摆在儿女面前,使他们得以醒悟。世上恐怕没有比这个更有效的教诲了,面对自己曾经的摇篮和背负自己长大的母亲,儿女除了泪流满面还能说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