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暑假柳州市五县游(46):三江县侗族博物馆(2)
(2024-07-28 07:15:26)
标签:
旅游骑行文化历史 |
在墙壁上写着:
三江侗族博物馆参观示意图
从二楼下来→领导关怀→前言→民族团结展厅→各民族扶持场景→改革创新,共同发展→团结奋斗,谱写新篇章→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休息区→销售区→序厅→游客服务中心→下楼→织布机→纺织染绣→侗族文化→芦笙侗族大歌→民歌→民间美术→文学→侗族民俗→下一楼→三江历史→侗族建筑→木工用具→侗款文化→侗族公益事业→上二楼→从一楼上来→农事生产→传统农耕→榨油工具→生产工具→打铁→以工补农→生产工具→信仰→侗族木结构房子还原。
三江历史
三江侗族自治县历史悠久,古称怀远。两汉属郁林郡潭中县地;三国属吴,隶属潭中;魏晋仍属潭中;南北朝时,属齐熙郡齐照县;隋属史安郡义熙县;唐至五代十国属融州融水县(一部分为古州蛮地);北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置怀远郡,后改为平州,并置怀远县,是县境设县之始,县治老堡口。元朝照旧。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置三江镇巡检司,三江因之得名。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复置怀远县。明万历19年(公元1591年)迁治丹阳镇(今丹洲村)。民国三年(1914年)更名三江。民国21年(1932年)迁治古宜。1930年,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领导下的红七军曾两次经过三江。1949年11月三江县全境解放。
1952年8月,以费孝通为副团长的中央民族访问团来到三江,走进村村寨寨,为侗乡送医送药,馈赠生产和生活物资,广泛宣传民族政策,传达党中央人民政府和毛泽东主席对各族人民的关怀和问候。在党的关怀下,1952年11月28日至12月3日三江侗族自治区(县级)首届人民代表会议召开,选举产生人民政府县长和政府委员。全国第一个县级民族自治政权宣告成立。1955年9月改名三江侗族自治县。
历史沿革表
三国时属融州融水县;
宋代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始设县,名怀远县,县城设在老堡;
明代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废县,置三江镇巡检司;
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废司,复置怀远县;
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移县治到丹阳镇(今丹洲),仍称怀远县;
民国三年(1914年)将怀远改为三江县,民国21年(1932年)迁至古宜;
1949年11月18日三江县解放,12月18日成立三江县人民政府;
1952年12月3日建立(县级)三江侗族自治区;
1955年9月17日改为三江侗族自治县。
墙壁上贴有一些图片,标有文字:“庆祝自治县成立”“怀远县治遗址——老堡”“怀远县治遗址——丹洲”“三江县旧址——古宜”。
风雨桥
侗族风雨桥不仅是村寨交通要津,也是人类灵魂往来“阴阳两界”的通道,是护佑村寨的龙脉、风水,所以把风雨桥称为“花桥”“福桥”“风水桥”,建筑史上称为廊桥。因郭沫若先生1965年为程阳永济桥题诗中一句“艳说林溪风雨桥”而得名。风雨桥集桥、廊、亭三者于一体。风格独具,工艺水平很高,是侗乡又一标志性建筑,是侗族三宝之一。每座风雨桥都是一件建筑艺术精品,被建筑学家称为“榫卯抵承梁柱体系之大观”。三江侗乡的风雨桥共有一百多座。
墙壁上贴有一些三江风雨桥的照片,有:“岩寨万寿桥”“高秀小风雨桥”“弄团小风雨桥”“下河桥”“高定村小桥”。
侗族工匠专用的建筑文字
在历史上侗族工匠绝大多数为文盲。为准确地标明每个木构件所在的部位,侗族工匠创造了13个建筑文字,师徒世代相传,一直沿用至今。这十三个建筑文字是:
彐(前),卩(后),左(左),ラ(右),V(上),Z(下),〉(中),ス(天),土(士),弓(挂),井(梁),乡(枋),川(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