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82017年广西旅游(28):贵港市君子垌客家围屋(5)
(2024-02-13 09:07:10)我到了炮楼,有对炮楼的介绍:
炮楼
每座客家围屋的四个角均建有四角形炮楼,也叫方楼,本地人俗称为四角炮楼、楼角。它不同于广东的碉楼,广东的碉楼达四、五层楼高,其承重墙本身就是最外的墙,没有专门的城墙围起来,也没有甬道,关起城门就是一个独立的吃住玩防封闭的小社会。而君子垌的炮楼是分布在整座围城的四个角,比祠堂、厢房高一层的四角形高楼。炮楼的功能只是用于瞭望、防御,而不是主人家眷的住宅,炮楼的四墙均用有小方窗,打开小方窗能瞭望或抛丢砖石,头上能防枪弹。每座客家围屋的四角形炮楼象鹰犬般的眼睛会时刻巡视着城里城外的情况,像英勇的战士一样守卫着一方安宁。
墙壁上写着:
客家围屋城墙
在客家围屋建筑中,每座围屋的最外面,长长的城墙把整座城严严实实也围了一圈,城堡背面的城墙最高九米,正面的城墙体因为有了城防池塘、炮楼等系列协防,稍矮一些,也有1.5米高,城墙最宽0.6米。墙体的建筑工艺颇为讲究:主要用混合三合土,它是用黄泥加进石灰,再掺与砂糖、鹅卵石、碎砖块、糯米、红酒、红糖、蛋清等加减制成,其配方及比例比较讲究。拌料经过垒砌并夯实成形后,墙体的抗压抗拉强度超过一百标号现代水泥混疑土城墙,非常坚固。目前,君子垌客家围屋的城墙尽管经历了二百多年的风雨侵蚀,却几无损坏,坚固如初。可见客家先人们对客家建筑工艺如此精湛,凝聚着高超智慧。
我走到另外一间围屋,大门上写着一副对联:上联是:“文章华国”,下联是“经术传家”。门口上方挂有一块牌匾,写着:“大夫第”。有一座围屋叫:“桅杆城”。
我发现在每座围屋前面都有一个水塘,对这些水塘,有文字介绍:
半月塘
在客家地区客家人传统民居风俗中,门前有水塘至关重要,对于注重‘聚族而居’的客家人来说,很多客家围屋前都有一个半圆形的池塘,远远看去就像是倒映在地面上的半月,十分美观。在客家围屋前,保存较完整的客家民居建筑主楼前就是一个面积与整个围屋相匹配的半月形大池塘。池塘两侧有沟渠,以形成活水,池塘是客家人的“风水塘”。他们认为“塘之蓄水,足以荫地脉,养真气”,故池塘有蓄财的寓意。
半月塘的作用主要有:一是防匪攻城,二是储水防火,三是抗旱。据了解,在君子垌19座围屋中,共有19个半月形的大池塘,类似于此的“风水塘”有很多。客家人认为,门前的池塘越大,家人就会赚更多钱,出更多的人才。人们对水的依赖性很强,比如生活用水方便、妇女洗涤、男人游泳,最重要的是安全防火的需要,若遇火灾,“风水塘”就成了救命塘。
我走出了客家围屋群,在村口道路左边,竖有一块牌子,写着:“贵港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君子垌客家围屋群,贵港市人民政府2011年12月21日公布,港南区人民政府2012年5月18日立。”
在村口道路右边竖有一块牌子,写着:
下马驿
下马驿是地方官府设立的谕令碑,是一种显示旧时等级礼仪的标志。君子垌下马驿高1.5米,上书“五品以下官员人家,至此下马”。宣统年间黎赓扬考取拔贡(整个明清两代贵县考取拔贡仅有20人),官府为了褒奖客家人的杰出表现,特拨出专款,在拔贡者祖祠前筑建两条桅杆,杆高四丈。黎赓扬国子监读后朝考突出,本应留任京官,却意返乡任职,皇帝口谕其特享“文官须下轿,武官须下马”之礼遇。
当时到访桅杆城的武官官马就由随员牵到大树园内的拴马桩歇脚养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