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旅游(24):贵港市君子垌客家围屋(1)
(2024-02-07 09:06:48)远处的稻田,第一季水稻正在收割,有电线从稻田上空穿过,天空有乌云。
我把摩托车停在路边,走近客家围屋。客家围屋是一层的砖瓦结构,外墙呈橙红色或者棕黑色,屋外有围墙。我走去,里面的房门上方挂着一块牌匾,写着:“京兆第”。另外一家围屋门口贴着一副春联,上联是:“京开新气象”,下联是:“光将烈三台”。墙壁上挂着一块牌匾,写着:
三星文明屯
民主管理星,廉洁守法星,平安和谐星,生态建设星,村风文明星
中共贵港市港南区委员会,贵港市港南区人民政府
2015年12月
我走进屋内,在墙壁上有题词:“君子垌客家围屋群,晓光题。”有文字介绍:
陈晓光题词“君子垌客家围屋群”
我往里走,见到墙壁上悬挂着三块牌匾,写着:“拔贡”“进士”“藩参军”。
我查了下,“拔贡”是一种清代选拔人才的制度。它指的是科举制度中选拔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方式。具体来说,清朝初期,每六年选拔一次拔贡生,从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起,改为每十二年选拔一次。这些被选拔的学生,是由各省学政从文行兼优的生员中挑选出来,然后贡入京师,被称为拔贡生,简称为拔贡。一旦通过朝考,合格的拔贡生可以被任命为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不合格的则会被罢归,这被称为废贡。
我想清朝要每十二年才选拔一次“拔贡”,黎家祖上有人选上“拔贡”,是很不容易的。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旁边的墙上贴着黎家历代比较有名的人物头像及介绍:
黎国勋
二十一世,行八,字俊臣,清监生同知衔,生于同治12年(公元1873年)8月24日,终于民国21年(公元1910年)11月28日,享年60岁。公敦良节俭,以耕读传家尤重读书。民国时期,其子太康、叔康、季康、启康均入读中等学校,太康更留学日本。
黎太康
民国临时大总统黎元洪的“世侄”。二十二世黎太康,字去病,国勋公次子,行三。《贵县志》记载:‘黎太康,字去病,怀北二里人,少聪敏弱冠,毕业于贵县中学,璇赴日本留学逾二年,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学习电化科力学,勤苦得官费。民国十一年官费不继,留东各生窘甚,公推太康等七人回国乞发公币,居北京数月,侃侃陈辞,卒获阁议通过各省官费生五百余人不至辍学。太康之力为多有辩才,时与中外人仕纵谈词锋纵横,听者忘倦。寻复渡,十二年避暑房州,九月一日地震屋崩罹难,时年仅二十五岁。
民国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与太康通信中称太庚为世侄,族中几位较有威望的年长者曾见过此信,目前他们中有黎隐信、黎明正两位健在。文革期间,君子垌受冲击极大,此类书信更是无人敢留了。黎太康常被误称为“黎大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