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旅游(106):钦州三娘湾景区(3)
(2023-07-20 17:12:19)
我继续看形状是书本上面的文字:
八一巡抚
清代张伯行居官清正廉明,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为谢绝各方馈赠,张伯行曾特地撰写一篇《禁止馈送檄》,张贴于居所院门及巡抚衙门。其中说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该文申述了关心百姓疾苦、注重个人名节、反对送礼行贿的主张,被视作为政清廉的“金绳铁矩”。这段话仅五十六个字,共用了八个“一”,张伯行由此赢得了“八一巡抚”美名。
在草地上竖有冯子材的半身雕像,在基座上写着“民族英雄冯子材”,旁边一块石头上雕刻着:
冯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干,号萃亭,出生于广东廉州府钦州沙尾村(今属广西钦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将领、民族英雄。
冯子材自幼父母双亡,流落江湖,后参加反清起义,失败后接受招安。咸丰年间从向荣、张国梁镇压太平军。曾历任广西、贵州提督。中法战争时,已年近七十,被起用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取得了镇南关之战胜利,攻克文渊、谅山,重创法军司令尼格里,法军被歼灭的有千余人,法国内阁总理茹费里因此倒台。冯子材授云南提督。甲午战争间奉调驻守镇江,官终贵州提督,累官至太子少保。冯子材治军四十余年,寒素如故。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冯子材病逝,享年85岁。冯子材病逝后葬于钦州,朝廷诏予钦州城东南隅建“冯勇毅公专祠”纪念,称“宫保祠”。
我看到一个当地人坐上草地上的石头上,他旁边有一头牛在种吃草。
在草地上有像书本的雕塑,上面雕刻着:
周恩来向农户道歉
抗战胜利后的延安,生活仍很困难。有一次,警卫班几个战士凑在一起,想法子给周恩来副主席弄点吃的补补身子。魏玉秀出了个主意,拿四双旧布鞋去老乡家里换了一条狗。周副主席知道后,严肃地批评小魏:“四双旧鞋能换条狗吗?老乡跟你换,是因为他们相信共产党,我们决不能侵犯老乡利益。”第二天,周副主席带着小魏找到老乡家里,向老乡道歉,并亲自付了钱。
朱德的最后一次党费
在中国人民革命博物馆西三楼展厅,陈列着一张两万多元的存款单,这是朱德同志20多年省吃俭用积蓄下来的钱,康大姐按朱德同志生前嘱托,全部交给了党。朱德同志逝世前,不止一次地讲过,我只有两万存款,这笔款不要动用,不要分给子孙们,把它交给组织,做我的党费。他还说,子女们应接革命的班,继承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而不是接受金钱和物质享受,让他们接受钱则害了他们。朱老总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很大,但他从不居功自恃,从不要求组织对自己和子女有什么照顾。相反,他把自己看成普通党员,甘做人民的公仆,他经常对孩子们讲:“我不要孝子贤孙,要的是革命接班人!”“我要尽到我的责任,把你们培养成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
干部楷模孔繁森
孔繁森(1944年7月-1994年11月29日),男,汉族,中共党员,山东聊城人,孔子第74代孙。他18岁参军,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1993年,孔繁森的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孔繁森同志是优秀共产党员,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时代先锋、领导干部的楷模、我们学习的好榜样。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孔繁森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9月25日,被评为“最美奋斗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