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旅游(105):钦州三娘湾景区(2)
(2023-07-20 17:02:41)路边有一个已经干了的人工水池。在草地上有几个像书本的雕塑,上面分别雕刻着:
一钱太守
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今烟台牟平)人,东汉著名廉吏。他在任会稽郡(今浙江绍兴)太守时,政绩卓著,为官清廉,深得民心,有“一钱太守”的美誉。
在他离任前,当地几位鬓发斑白的老人每人带了一百文钱,想送给他。刘宠说什么也不肯接受。可几个老翁执意赠送,刘宠不收,他们不肯离去。刘宠见盛情难却,无奈只取一钱收下,老人们这才称谢作别。
刘宠辞别了乡亲们,继续上路赴任。离了山阴地界,见前面有一条大江,他下马在江边沉思了一会,把老者赠与的一文钱投入江中。
随从见状便问刘宠为什么把钱扔进江里。刘宠说,这钱,在我看来已经不是钱了,而是百姓们的心。全部收下,有违我做人为官的原则;一概不收,又盛情难却,有违爱民之心。我只象征性地取“一钱”,表示不“却”民之“盛情”。“一钱”也是钱。带走,也有违“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的为官原则,所以又投之江中,归还会稽郡。
刘宠以自己为官的实践,诠释了“为官必须为民办好事实事;为官必须严格自律,与特权和发财绝缘”的廉政理念。
二不尚书
明朝范景文,以名节自励,从不收人贿赂。只要是有德才的人,他总是无私相助。他是万历进士,历任文选郎中、工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等要职。许多亲朋好友常登门相求,均被范景文一一谢绝,并在门上贴出“不受嘱,不受馈”六个大字的告示,以明心迹,于是,获得“二不尚书”的美称。一位曾行贿不成的人对他说:“当官不谋私利,古今难觅了,你为何难为自己呢?”范景文斥责他说:“最大的私利,乃是保全生命,我不收贿赂,正是为此。你只见其利,不见其害,我为你感到羞愧!”二不尚书范景文,诚信为官,清廉一生,被后人景仰。
三汤巡抚
清朝汤斌,顺治进士,任江宁巡抚时,“澄请吏治,江南北无一物不得其所”,为官清正,政绩卓著,在生活上安于清贫,一日三餐,常以蔬菜豆腐汤佐食,因而百姓送他一个“三汤巡抚”的雅号。当时流传着“三汤巡抚赞”:日食“三汤”本姓汤,心怀美德自然香。为官甘吃人间苦,乐得万民享福康。
四知先生
东汉杨震,他从荆州赴东莱郡当太守,途中路过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当荆州刺史时提拔起来的官员,于是前来迎接恩师。晚上,王密往拜会杨震,俩人相聊甚欢,不知不觉已是深夜。王密起身告辞,突然从怀中掏出黄金,放到桌上,说道:"恩师难得光临,我准备了一点小礼,以报栽培之恩。”杨震脸色一变,说:“以前正因为我了解你的真才实学,所以才在朝廷举荐你,希望你做一个廉洁奉公的好官,你这样做,岂不是违背我的初衷和对你的厚望?你对我最好的回报是为国效力,而不是送我什么东西。”王密仍坚持说:“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请收下吧!”杨震立刻变得非常严肃,声色俱厉地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没有别人在,难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吗?”这“四知”让王密满脸通红,赶紧收起黄金消失在夜幕中。杨震为官清廉,因他的“四知”名言,后人称他为“四知先生”。
五代清卿
隋朝袁聿修,历经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和隋五个朝代,历任尚书郎、太常少卿、信州刺史、都官尚书等要职,为官五十余年,两袖清风,素有“清郎”之称。袁聿修曾以太常少卿身份巡察各地,时任兖州刺史的老朋友邢邵,派人送给他一些白绸作为礼物。袁聿修在退还白绸之时修书一封,上面写道:“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邢邵欣然领会,回信说:“弟昔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矣。”后人因此称袁聿修为“五代清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