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262015年旅游(94):参观刘永福故居(4)

(2023-07-07 14:52:29)

在刘永福故居墙壁上贴着:

耍花楼

耍花楼,是钦州市合浦县有名的民间歌舞之一,起源于清朝初年,用合浦本地话廉州方言演唱,主要流传于廉州、党江、西场、沙岗、石湾、写家等讲廉州话的乡镇,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

耍花楼起源于清朝初年,当时的劳动人民比较封建迷信,民间普遍存在祭社、求雨、酬神、为死者做斋等迷信活动。在举行这些活动时,需要请师傅佬(道公、道士)前来进行各种驱邪、求神的仪式。道士便编排出各式舞蹈动作,口中念念有词,从而使其活动显得神秘和煞有介事,以欺骗群众。耍花楼就是起源于这种充满封建迷信的活动仪式,是道教与艺术结合的产物。

耍花楼的艺术特点是:乡音乡语、活泼奔放、气氛热烈,充满喜庆色彩。

耍花楼主要由一男一女对唱对舞,男子手持花伞,女子手持扇子和手帕,边唱边舞,唱的主要曲调有“花楼调”、“石榴花”、“采茶调”、“挂金索”、“二环调”等等。这种曲调唱词情调优美,舞蹈的主要内容有:男子有毯子功、伞子功、腰腿功、矮步功,女子有扇子功、手帕功和碎步功。一男一女两个人身穿传统服装,在舞台上交叉穿插表演,唱词曲调优美,舞步多姿多彩,气氛热烈。

耍花楼发展到今天,已经发展为有一男一女对唱对舞的耍花楼和群体耍花楼,成为庆丰收迎新春的喜庆歌舞。

烟墩大鼓

烟墩大鼓历史悠久,已有一千多年,在广西乃至全国范围内独一无二,分布集中(灵山县烟墩镇),保存完好,鼓面直径1.31.8,鼓高23,鼓重20350公斤,鼓棒成双,长58寸,用硬杂木条制成。鼓声韵律节奏鲜明,响如雷鸣,远闻数里,震撼人心,塘鱼惊跃,地动山摇。

春节期间,大鼓声不分昼夜笼罩全镇上空。每年正月十五是传统节日“大鼓节”,各村群众鼓兴大发,一大早就统一着装,把大鼓搬到镇上竞赛表演,擂个痛快,参与人数多达数万数百巨鼓齐响,伴以腾龙、醒狮、锣钹、鞭炮,场面恢弘,巨响惊天,声威远扬。

跳岭头

钦州流行的跳岭头,原是一种祭祀仪式,又叫跳鬼僮,后来发展成民间歌舞,群众习惯称为“跳鬼庙”、“跳木壳”。演出者是农民中有此技艺的师傅。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到一定范围的各村轮流表演,从昏至晨,延续二三十天。舞者头戴五彩斑澜的木质面具(俗称“鬼面壳”),身穿戏服,手执刀、叉、木棍等兵器。乐器主要有:蜂腰鼓、铜锣、配以唢呐、大笛、牛角号等。舞蹈音乐节奏强烈,时而舒展,时而急促。唱词为叙述体,由乐队兼伴唱。根据段落需要,上场人员二至多人不等。舞蹈特色为走三角,鱼贯而行,有时背对背,有时面对面,步伐以掂脚为主,每个段落都有一次园场穿插动作。手臂动作基本是拍打手掌、手臂、肩膀、腰间、大腿、小腿、脚掌面、脚跟等部位。灵山县在一九八三年编写的表演唱“飞天乐”参加区文化会演获奖,广西电视台、电台多次播放。

傩面是跳岭头使用的面具,俗称鬼脸壳,也是一种工艺美术,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按照代代相传的惯例,岭头傩面分明相、暗相两种。明相是用竹帘或纸壳绘制的面相,只有三件,用于特别尊贵的三个人物。暗相是用质地坚硬的木料雕刻成人的面相连同饰物,背面镂空,穿上细绳,以便装在演员面部。木质傩面用黑、白、红、兰、绿等不同的颜料,按文官、武将、娘、丑、精怪各类人物,绘成千变万化的众多脸谱。造型生动,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仙怪分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