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寨历史上一场持续近百年的农民起义
(2022-06-01 19:47:29)鹿寨历史上的韦银豹农民起义持续近了82年(1492-1574年)。
韦银豹(1496-1571年),壮族,古田县凤凰村(今永福县永安乡凤凰村)人。其父韦朝威是一个贫苦农民,1492年率壮民起义在广西古田县(现在的鹿寨县中渡镇和桂林的永福县一带)举行起义,一举攻占古田县城。
韦朝威并无什么显贵家世。他没有土地,讨过饭,打过工,当过兵。韦朝威最为传奇的是率领农民军取得“三厄大捷”。
1492年3月,明朝官府调集湖广、贵州、广西三省官军4.7万人,兵分四路征剿古田农民起义军。韦朝威佯败诱敌人至三厄(又名三台岭)。此地距古田县城30公里,为一个深山峡谷地带。官军进入峡谷腹地中埋伏,乱成一团,带队的马俊和马铉被乱刀砍死,残兵败将逃回桂林。
这件事震惊了朝廷。朝廷严厉申斥两广总督闵珪,令他“戴罪立功”。闵珪和总兵毛锐亲率官军再度出征古田。这时,韦朝威审时度势,避其锋芒。后来,官军撤退,农民起义军又恢复了活动,而且声势更大。
1515年,韦朝威受伤被俘后被杀。很多人以为,战事会结束了。不料,三年后的1518年,韦银豹子承父业领导农民军继续进行战斗。
韦银豹于1564年1月25日率领古田农民军奇袭桂林。直奔藩司库,将库存的数万两黄金、白银取走,并全部安全撤离。
劫库银,杀官吏,致使朝廷大怒。凡广西总兵官以下文武官员,全部被申斥降级。
这时,古田农民军已经发展成上万人的队伍,完全控制了今永福到雒容一线,切断了桂林与各州县的联系。
1565年8月,农民军再次奇袭桂林,成功将布政司库银取走。
1569年,朝廷调江西按察使殷正茂,升任都察右佥都御史,巡抚广西,命他全面负责征剿古田之事。殷正茂迅速调集7省兵力14万余人集结广西。
殷正茂是今安徽歙县人,以善谋略著称。殷正茂曾在广西任按察司副使、兵备副使等职,工作地点就在桂林,对古田的民情很熟悉。殷正茂虽是文官却很有军事天赋。
果然,殷正茂一开始就施展软硬兼施、分化瓦解之策,然后调14万大军围剿。
1570年,明朝官军兵分七路,封锁农民军进出的隘口和要道,大举围剿。参将梁高、卢奇率领1.3万多人,进攻古田县城,被韦银豹打败。
1571年正月,殷正茂亲率十万大军围剿。韦银豹退回古田根据地。
经过长期思考,殷正茂改变了战术,每前进一步,都把周围的树木砍光,见房屋点火,见石头过刀,并组织敢死队,还派人打入起义军内部。战斗中,农民军死伤惨重,首领黄朝猛阵亡。韦银豹等被官军围困,形势危急万分。
不料,韦银豹用了一招偷梁换柱之策。有一天,农民军部将韦良台将“韦银豹”的首级和宝剑、所戴的猿皮帽等送到官军帐中,声称投降。官军宣布大胜,班师回朝。
当皇帝见到“韦银豹”的首级后,高兴万分。结果,立即有消息传来,韦银豹未死,再现江湖。原来,“韦银豹” 首级是一名酷似他的士兵的人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士兵自己主动献计,另一种说法是韦银豹砍下的。真假难分,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
于是,恼羞成怒的殷正茂,急赴古田征剿,并重金悬赏韦银豹的首级。人们常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利益面前,韦银豹的兄长韦银站却忘记道义,向官军告密。1571年6月,韦银豹在凤凰山(今桂林市永福县东北)古训村的岩洞中被官军俘获,随即被解送京城处死。
1573年,韦银豹的余部韦朝义等人又攻入雒容县城。殷正茂急令总兵李锡,率兵三万余人从宜山、怀远来镇压。
1574年春,韦朝义、韦良要起义失败,2382人牺牲。
明万历三年(1575年)4月,明朝政府刻 “京观”二字在一块巨石上,石重约70吨,字径约70×70厘米,右刻小字“平定洛斗下半团叛乱,记斩首级五百余头”,左刻“万历三年四月七日立”。
“京观”石位于鹿寨中渡县城西郊的肖家山(朝阳村山脚屯)山麓。1978年,当地修水渠,便炸毁“京观石”取石料。2005年,鹿寨县旅游部门按照旧照片重刻于与旧县屯“一方保障”石刻相距不远的鳌鱼山。
虽然“京观石”闻名于世,但多数人都不清楚“京观”到底是什么意思。
京,本义指高大。观,本义指有目的地仔细察看,又指有目的地向别人显示。“京观”,是指某种警诫的意思。
“京观”的本义应当是重大昭示世人以儆效尤,多用于表示重大战争结束后把罪大恶极者割头并堆陈尸体以警诫世人。
如今,人们参观“京观”景点的意义,是认清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残酷,体会起义农民英勇反抗压迫、追求公平正义的不屈不挠精神。
这场农民起义为何会持续近百年之久?其实并非是百姓横蛮好斗,而是官逼民反,这也是封建社会残酷统治的必然结果。
——摘自2022年5月31日《柳州日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