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极者赋

(2024-03-27 12:49:39)

太极者赋

真正习太极者其实是这样的,深诚、儒雅、睿智、真诚。

真正习太极者是稳健练达的玉树临风,眉宇间的深沉,言谈时的睿智,会给人以踏实硬朗的感觉,会让人莫名的信赖,会让人不自觉的依恋。因为溶于太极身上少了世俗,多了沉稳,正义凛然,可心底的那份柔情依然温柔他人。

真正习太极者是儒雅温厚的。练太极者都明白,习拳是一个过程,需要的不仅是时间,更需要心情和坚持。试想一个急功近利、性情暴躁的人,哪有如此闲情?即便有了学拳的欲望,也未必能尽心习练,更不可能练就那般收放自如的太极拳风。

真正习太极者是才思敏捷的,长久以来对拳的那份执着,超然出独特的魅力,静静的悟道,深遂凝练的目光里尽显着豪放的情怀。悠悠的冥想,神韵飞扬的拳架间流露了烂漫的情思,默默的运气,唯美禅动的韵律中缱绻出细腻的情致。

真正习太极者是善于学习的,习惯在阅读中感悟,在寂静中思想,在回眸中提升。凝望从容的神态里展现出丰厚的阅历,聆听坚定的步履下沉淀出悠远的底蕴,沉湎一招一式中涌动着桀骜不驯的刚强。

真正习太极者是富有情趣的,不但能耐得住寂寞,也会专注面对瞬间的灿烂。因为细致,一个静止的定势能在他的拳端鲜活起来;因为敏锐,些许的心绪能在他的指尖灵动起舞;因为诚挚,刹那间的虚实就可转换出优雅的阴阳。

真正习太极者是懂得珍惜的,今世有缘,所以绝不会淡漠对太极的钟情。太极是他的至亲,容不得疏忽。太极是他的知己,来不得敷衍太。太极是他的挚爱,舍不得含糊。真正习太极者就是这样的。

一个懂得珍惜生命的人,必定会主动寻找一项适合并伴随自己终身的运动。

太极拳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国学智慧的最佳体现者。与每一位中国人而言,我们没有理由远离他。虽然冬天的早上有些清冷,但清晨醒来的第一缕阳光洒下了万丈光芒,而清晨的一套太极拳已足以让温暖流遍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动与静、快与慢、阴与阳相结合的太极拳,将开启你美好的一天,让你在大汗淋漓中体味太极的刚健柔美、包容、睿智与含蓄飘逸,把你从烦忧的世界中拉回来,从自己的内心静静交流。

太极拳不仅仅是一套拳,更是融铸淬炼的智慧拳、文化拳、思想拳、美学拳、医疗拳于一体,体现了核心思想方式的拳种。让我们共享太极文化。共享太极给我们带来的健康体魄,恋上太极,你一定会练上太极拳浓缩着中国思想文化。

太极拳浓缩着道德经思想,有善心,心则静;有德心,心则安。

浓缩着儒学思想,中庸之道,无过不及,守中用中,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浓缩着佛学思想,松空静,定心清明,给人安心和智慧。

浓缩着中医思想,遵循任督二脉的走向与大自然的天地之间,阳气上升,阴气下降,正所谓天人合一,顺天而行,顺势而为。

太极拳以他外形的慢,让我们在舒缓慢练中不被旁人所牵,不被外事所扰。专注于身体的经络穴位、拳术的角度细节,享受习拳过程中的拳路体味呼吸吐纳,感悟气韵鼓荡,于慢中彰显格调,彰显善,彰显道。当慢达到一定宽度和深度,你便浸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

太极拳之静,是动中之静、动中求静。习拳时心无旁骛,心祥神安,任凭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心静,方能听到万物的声音;心静,才会遇见美丽的风景

太极拳之美,是连绵起伏中的入定心境;动静相宜中的意脉畅通;金戈铁马中的燕柳回风。太极拳,不仅是拳,它是艺术的创作,内外兼修,以太极之道,行天地之间。

太极拳是一种拳,也是一道禅。拳是形,太极是质。太极拳不是简单把人体运动对应阴阳理论,而是把太极文化的灵魂熔铸在运动之中,修身养性,练心练意,每一式的动或静,空灵蕴籍,淋漓尽致地演绎出重心法、重心静的中国太极文化。

练上太极拳,灵魂得以荡涤。持之以恒地运动,让修炼者更简单、更纯粹、更宽容,从而获得体松、心静、气顺、意和,达到身心自由、生命自如的境界。

前,时光很慢,人们抚琴吟诗、煮茶弈棋、对酒当歌;如今节奏很快,人们奔波劳碌、抱怨盲从、功利浮躁。

若练一套太极拳,淡然修行于喧嚣的市井间,化奔波为享受,化抱怨为容纳,化坎坷为经历,那将是一种何等的修为?

一套拳,一种玄妙,一份意志。愿太极拳,蕴藏于您的每一寸光阴里;愿你每一次的练习,都是一次美好的体验。

让太极拳,成为你体验生命过程、享受生命方式的健康源。

让我们守住那份初心,守住那份美好,守住那份生命的延续。

让我们一起练习太极拳吧!一起传承中华文化——太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太极新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