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钱学森山东黑名单杂谈 |
被传列入歧视名单的三所高校有一些共同点,它们都是二流甚至三流大学,其学子多来自农村和小城镇,他们无实力“拼爹”,选择上师范也就是为了省一点学费......用时下网上流行的话说,他们主要由一群悲催的“屌丝”组成。为了将来毕业后找工作容易点,很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准备报考研究生,刻苦学习,昼夜苦读,他们迫于现实,也很现实,但绝不是无所事事的混子,就算他们流出的汗水汇不出一个人才,那也是教育制度的问题,谁知道最终却换来个“不学无术”的名声......
最近,有一则微博在网上广为流传,大意是讲,据某直辖市社科院某领导透露,该院把三个学校的本科生列入考研黑名单,分数再高也不能收——XX师范大学、X城大学、河X大学(隐其名)。问其原因,称:以前招研究生吃了很多亏,这三所学校很多学生是大一就准备考研,除了熟知考研那几本书,招进来发现其它方面一问三不知。
这则微博被转发了上千次,引起较大争议。相关高校学生认为是造谣诽谤,要求消息发布者和招生学校辟谣、道歉,支持者则以为切中时弊,中国确实很多高校把考研看得过重,以至荒废了大学基础教育,对于这种学校孵化出的高分低能学生,理应加入黑名单,否则就是对其他考生的不公平。
由于被涉及的社科院尚未对此作出正式回应,因此外界还无法证实是否真存在这么一个“黑名单”。但根据经验和常识判断,一个纸面上的黑名单估计永远也不会被求证出来,但在某些学校内部的共识中,这类黑名单存在的可能性却又极大。因为现实中确实经常听到招生一方私下议论:“我们更喜欢XX来的生源”、“XX的生源我们一般不招”等话。
招生单位想招到好学生,他们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总结出何地生源较好,何地生源偏差,这都很好理解,但一旦形成所谓的“黑名单”,无论是纸面上的,还是流传在口头和心中的,就都“不好玩了”。要知道,任何公平规则之外的排斥,都是歧视。即便拒对了1000,而只要错拒了一个,其代价也可能是无辜青春的一生......
高校认为来自某特定学校的学生素质一定就差而不予招收,与低素质企业拒招某省、某自治区籍贯的员工一样,其行为都饱含着偏见与歧视。在现代文明社会,由于严重破坏社会公平,这类行为一般都会招致严惩,但在我们周围,却偏偏很常见,以至大家见怪不怪,还能拿到网上进行讨论--明显的错误,有什么可讨论的呢?
客观说,单就此事论,一些研究生招生单位对来自特定高校的考生有看法也并非全属捏造。近年来,确实有不少学校过于重视考研成绩,从一年级开始就烘托考研气氛,有目的的进行教学指导,这使得一些考生最终凭“技巧”考出了超出自己能力的高分,以至入学后导师会感到失望。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反推认定这些学生的大学时代就是因为考研而荒废了。
中国的大学为何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所有中国高校正遭遇的普遍难题,也就是教育界所谓的“钱学森难题”和“钱学森之问”。以中国教育制度之弊端丛生,要解决“钱学森难题”还有许多路要探索,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靠选择性歧视解决不了“钱学森难题”。
被传列入歧视名单的三所高校有一些共同点,它们都是二流甚至三流大学,其学子多来自农村和小城镇,他们无实力“拼爹”,选择上师范也就是为了省一点学费......用时下网上流行的话说,他们主要由一群悲催的“屌丝”组成。为了将来毕业后找工作容易点,出路更宽一点,很多学生(肯定不是全部)从低年级开始就准备报考研究生,刻苦学习,昼夜苦读,他们迫于现实,也很现实,但绝不是无所事事的混子,就算他们流出的汗水汇不出一个人才,那也是教育制度的问题,谁知道最终却换来个“不学无术”的名声,这真的很悲剧,这又是谁的悲剧?
其实,这种悲剧他们已经不是第一次遭遇了,不止一个高考季曾听到这样的言论:同样上线的条件下,大学里宁愿优先选择来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里的低分学生,而不是来自某些高分省份的高分学生,因为后者中学时期压榨太狠,素质不够......现有高考制度下,有人先天得利,有人先天倒霉,看着各地差出上百分的录取线,我不能说关于所谓素质差异之类的话绝无道理,所以只能评点一句:没有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