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放大的路人相扶“风险”

(2011-09-08 09:57:51)
标签:

彭宇

中国

卫生部

社会风气

技术指导

杂谈

我们所处的这个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陌生人社会,是建立在无数陌生人的共处之上,建立在对陌生人的依赖之上,当我们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扑灭我们的火灾,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

 


在全国媒体正在热烈讨论老年人跌倒该不该扶一把的时候,卫生部近日公布了一份《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对路人干预老年人跌倒进行了细致的技术指导。

这份《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是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编写的伤害干预系列技术指南之一,同时发布的指南还有《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干预技术指南》《儿童溺水干预技术指南》《儿童跌倒干预技术指南》等。它乍看起来只是一份治病救人的专业材料,跟目前舆论上的道德争论毫不相干,但如果仔细研读一下内容,却发现并非如此,比如,该《指南》建议,当老年人跌倒时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如老人意识不清,在场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老人意识清楚,应询问老年人跌倒情况,如老年人试图自行站起,可协助其缓慢起立......其中已隐含对做好事者规避道德、法律风险的指导。


我相信卫生部精心编制这份《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是出于好心,但这好心未免“呆气”太重。洋洋洒洒两万多字,对路人应对老年人跌倒精心设置了各种预案,罗列出各种风险,看似无微不至,但是否曾想过,这份材料选择时候出台本身,就已经向公众传递了一个信号:扶起跌倒老人是一件复杂工程,蕴含种种不可测情况,以至要做好这个工程居然需要两万字的技术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原本的举手之劳仿佛变成举鼎之重,如果这份材料有读者,在没熟读倒背的情况下,在被“彭宇案”耳渲目染之后,他们还敢轻易出手相扶?


最近国内确实曝光了几起路人搀扶摔倒老人而惹上麻烦的个案,但这几起个案在每天发生在神州大地上的无数助人为乐案例中终究不过只是九牛一毛而已。为了吸引眼球或者引起思考,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本来已经很有使公众高估助人风险的嫌疑,这时候卫生部再以官方身份掺和进来把“跌倒”问题郑重化、复杂化,殊为不智。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关键是举重若轻,掌握火候,春风化雨,而卫生部此次的做法却正好相反,类似于火上浇油,因此,我宁愿相信,《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的发布只是个巧合,而不是卫生部在选择时机刻意为之后的弄巧成拙。


从南京彭宇案开始,中国各地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的事件频频成为媒体热议焦点,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中国正处在一个小人、恶人遍地的境况。这当然有可能是近年来中国道德滑坡的真实结果,但也很有可能只是网民和媒体自觉不自觉制造的一个假象。与助人为乐两相愉悦相比,“好人没好报”永远是一个刺激性的话题,而相关的故事又特别容易被传播、被议论、被夸张,当影响有限的个案被渲染成人人畏惧的社会风气,结果就是预言被自我实现,局部恶行就真的变成了社会风气。从这个角度讲,媒体也好、卫生部等政府部门也好,其行事都不应只看眼前,而罔顾后效。


不单是扶起摔倒的老人,在任何社会形态中,帮助陌生人都可能有危险,即便在更现代文明的美国,人们也曾听闻过不少由于热心帮助他人而引来官司的例子,因此,中国发生几起“彭宇案”实在不足为奇。“彭宇案”不应成为拒绝向陌生人伸手的借口,更不应成为妖魔化陌生人的由头。我们所处的这个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陌生人社会,是建立在无数陌生人的共处之上,建立在对陌生人的依赖之上,当我们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扑灭我们的火灾,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火车或飞机旅行时,我们的生命便掌握在陌生人手中。如果我们得病住院,陌生人切开我们的身体、清洗我们、护理我们。如果我们死了,陌生人将我们埋葬......无论是政府还是媒体或者每一个公民都应该认识到,如果一个社会的陌生人之间不是互相信任依赖,而是以彼此漠视提防为主流,这个社会,将会变得很危险。人们应该宣扬和鼓励那些古道热肠、那些来自陌生人的爱,而不是天天执着于围绕那些渺小的阴暗面进行互相提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