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政府服务好群众才是最大的慈善

(2009-08-13 11:34:40)
标签:

宗教

慈善事业

慈善组织

红头文件

慈善大使

荥阳市

杂谈

据《河南商报》报道,近日,河南省荥阳市发布《中共荥阳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市开展全民慈善活动的意见》,以红头文件方式要求在全市设立1000多个慈善组织,推举出5000多个慈善大使,要将荥阳打造成“慈善城市”。 1000多个慈善组织大都设置在各乡镇、各局委、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由这些部门的正职兼任负责人。
政府发红头文件拓展慈善事业,从力度上讲不可谓不大矣,但这发力的方向却破值得质疑。慈善指人们出于同情、怜悯或宗教信仰出发对贫弱者以金钱或物品相助的自愿行为,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市民是否热衷于慈善行为,要取决于市民的客观整体道德状况及经济水平。道德水平高了,人们生活顺心了,自然是仓廪实而知“慈善”,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如果一座城市里市民本身慈善意愿并不强烈,却想靠政府的“红头文件”去推动,硬生生地打造出多少个“慈善大使”、“慈善组织”乃至“慈善城市”,那结果只能导致形式主义或摊派、造假,成为笑谈。而在这场终将失败的“打造”过程中,又会有大量政府行政资源被耗费掉。
从根本上讲,慈善虽然是善举,但只是对少数人的一种暂时的、消极的救济,而政府却是以为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服务为目标。因此,政府按照法律扶贫帮弱是其对公众应尽的义务与责任,政府有顾及不到的地方,慈善才去予以填补。如果政府都像荥阳市般把大量精力用于打造“慈善城市”,是不是说政府已经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到了尽善尽美?当然不是这样。相反,当今之所以提倡“小政府”,“有限政府”,就已经证明人们已经意识到政府不可能什么都管过来,也不是什么都能管好,原来的份内事情都要减肥,哪有精力去为慈善越俎代庖?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慈善事业很弱小,甚至不太提倡“慈善”,那是因为我们有个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大政府,政府试图事无巨细地代劳一切,在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并导致国民的普遍贫困之后,才发现事之不可能,因此中国才要改革,才要开放。才要搞市场经济。
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政府的宗旨,从这个角度讲,政府应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那些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中去,真正服务好群众、令群众满意,才是最大的慈善--对慈善事业也是如此,政府没必要亲身介入社会慈善事业,只需把相关的“服务”做好,比如制定有利于慈善事业和鼓励群众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等,比如扶助、鼓励有志于慈善事业的社会中介组织(NGO)的创建等。
实际上,荥阳市政府的做法是目前各级政府对待慈善普遍态度的一个缩影,据《中国青年报》日前调查报道,去年汶川地震之后,各地的抗震救灾捐赠款物达到了767.12亿元。其中极可能80%左右流入了政府的财政专户,变成了政府的“额外收入”,由政府统筹用于灾区。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在处理慈善捐款上面介入过多,存在体制上的尴尬,同时也暴露了中国慈善NGO组织的弱小与边缘的现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