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高考作文时事杂谈 |
面对一道时事作文题,考生如果真的敢于有理有据地写出一篇所谓另类价值观的作文来,判官们敢给高分吗?比如范跑跑写遭遇地震中人们该如何如何......我看,对这类答卷,出题人大概都会变成叶公好龙,判以0分。正因如此,网上才会流传那么多网民撰写的“0分作文”,有关于安徽卷“弯道超车”的,安徽全省都在提倡弯道超越,但“0分作文”却大唱反调;有关于北京卷“隐形翅膀”的,“0分作文”批判每个北京人都有双隐形的翅膀--北京户口,这些“0分作文”写得不够好?作者思路不够开阔?还是表达环境没有达到足够宽容?考作文时,让考生背负价值观判断“错误”的风险,是很不公平的,让思想“出格”考生背叛心灵,去说假话,则很不人道。
在力挺今年高考作文题目的呼声中,比较主流的观点是赞赏部分作文题目对时事的高度贴近,比如王旭明先生在博客里就希望“高考作文,能离现实再近些”,他最推崇的是江西的作文题目--关于兽首那个。叶匡正先生也在媒体发表文章赞赏高考作文的“时评体”是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而我的观点则是,希望高考作文离时事再远一些。高考作文与时事,也就是政治,的高度贴近,实际上已经严重束缚了考生的自由发挥空间,在本质上,是与高考作文的考试目的相违背的。比如圆明园兽首问题,可表达的观点,充其量不过五种--当然得是正确的,如此封闭的题目,却被拿来考察一省的考生,想拿高分何其难载,更何况之前还有媒体的高密度轰炸,集中普及了一到两种“正确观点”。
或者说,那我不考兽首这类高知名度的时事题,我考冷门的如何?冷门的也一样,只要是时事题,就必须进行政治层面的价值判断,你就想吧,全国那么多时评作者,都是专业的,某个时事发生了,能表达出几种观点?而且,我们的作文,为什么一定要把重心放在表达观点上呢?考生们对生活的感受,只能以观点作为出口?
更何况,面对一道时事作文题,考生如果真的敢于有理有据地写出一篇所谓另类价值观的作文来,判官们敢给高分吗?比如范跑跑写遭遇地震中人们该如何如何......我看,对这类答卷,出题人大概多会变成叶公好龙,判以0分。正因如此,网上才会流传那么多网民撰写的“0分作文”,有关于安徽卷“弯道超车”的,安徽全省都在提倡弯道超越,但“0分作文”却大唱反调;有关于北京卷“隐形翅膀”的,“0分作文”批判每个北京人都有双隐形的翅膀--北京户口,这些“0分作文”写得不够好?作者思路不够开阔?还是表达环境没有达到足够宽容?考作文时,让考生背负价值观判断“错误”的风险,是很不公平的,让思想“出格”考生背叛心灵,去说假话,则很不人道。
有评论说,高考作文过于时事化对农村孩子不公平,理由是农村孩子不如城里孩子了解时事,这话听着似乎合理,但却没触及问题实质,因为即便对城里孩子之间来说,也存在着对时事的了解差异,那岂不是可以说对城里不了解时事的孩子也不公平?因此问题不是出在公平与否上,而在于我们的高考作文到底要考察什么。
我总怀疑,出题方热衷于搞时事题目,实际上出于所谓阅卷标准化的考虑,考生的作文方向越在掌握之中,阅卷则越省事。清朝以前的“高考作文”都考八股文,其弊端并非人所不知,但之所以能够一直维持下来,标准化是个重要原因,考生思路都限定了,好坏就有了固定的标准,不但看起来省事,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主考官徇私舞弊的自由度。但再多的优点也比不上八股文致命缺点带来的危害--它钳制了读书人的思想。
作为指挥棒的高考作文过于热衷时事,反馈到语文教学中就是诱导学生们重观点、态度而轻叙述、想象,最终使学生在学校里错过关于作文最美丽的一些东西,学生们个个变得言语乏味、面目可憎,他们可能会变成愤怒青年、卫道士、诡辩高手甚至思想家,可却与文学之美失之交臂。
所谓大音希声,真正能考察学生水平的,必定是那些能够使学生发散思维、倾诉真实情感的题目,它可能很普通,但却具备足够的开放性,使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到自己舒服、擅长的方向切入,以展露真实的作文水平。从这个角度讲,我希望高考作文能离现实,尤其是时事越远越好,有政治课把关呢,学生的“载道”能力,不必一定要通过写作文再考察一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