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阎崇年:警惕网上的“逆维基效应”

(2008-10-09 09:51:06)
标签:

维基百科

语录

效应

罪状

阎崇年

韩国

杂谈

关于阎崇年:反对一个人可以,但请勿栽赃

掌掴阎崇年与欺软怕硬

阎崇年:我从来不写诗,诗词、“语录”都是捏造 

74岁高龄清史专家阎崇年最近成了新闻人物,由于其发表并广为宣传的推崇清朝的史学观点,在公开场合被持反对意见的青年“掌掴”。随后,由于热点效应,以前仅在小范围流传的反对派网友汇编的“阎崇年语录”开始在各大网站广泛流传,作为罪状,“语录”记载了近年来阎崇年发表的一系列“反动”言论,引来不少以前对阎崇年并不了解的网民的热烈追捧。
我对阎崇年并无特别好感,对于阎的史学观也无意在此表明态度,但我以为,即便阎崇年利用央视这一超级话语权宣扬了他个人的学术观点,即便其学术观点比较偏激,也不该被饱以耳光,学术分歧即便不能以学术方式解决,但总不应诉诸暴力。而且,他还是个老人。
网上流传的“阎崇年语录”按理说应该属于以“学术方式”解决问题之一例,但仔细阅读以后,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其中有不少激烈的“证据”很难追踪到阎氏身上,至少那些号召“天下旗服温剃发”的“反诗”就大有问题,据网友考证,这些诗原出于一些清代爱好者之手,不知如何被硬安在阎崇年头上,成为罪证。
阎崇年被“加料”的遭遇在近年来中文互联网上并非偶见,而是在大量对立明显的争议性话题中都有表现,比如前段时间家乐福事件中对其支持藏独的加料,在批判韩国史学界时网友也为其加料了一些荒谬观点,对中日问题专家马立诚的“罪状”搜集中也有类似加料。这些“加料”的共同特点是断章取义、张冠李戴甚至干脆就是杜撰。
很难说网友在做这些“加料”时有什么深谋远虑,可能只是为了好玩,为了加大批判力度。从短期来讲,这些“加料”很有煽动性,起到了打击对手的效果,但从长远看,却是在帮助对方。本来一篇文章有99%的材料都是真实的,但就因为那1%的“加料”,对手会质疑这整篇文章的真实性乃至作者的人格。事实是,自从“孙中山是韩国人”的假新闻被澄清后,一些韩国媒体就抓住不放,要找出中韩史学争论背后的所谓“反韩情结”。
互联网上有一种“维基效应”,是指在著名的维基百科网络词典的编辑中,根据统计学的原理,参与的人数以及修改的越多,则结果越趋向一个中间值,也就是无穷趋向客观和公正,这导致今天的维基百科词条量已经超过大英百科全书,但准确率却不相上下。而类似“阎崇年语录”的流传,却体现出一种“逆维基效应”,它也是众多网友互相搜集补充得来,但结果却是流传的越广,经手的人越多,其内容离客观和公正越远。其原因值得深思与研究,我以为,大概与二者存在的目的不一样,网友参与编撰维基百科本身就是为了更客观与公正,而“阎崇年语录”的编撰却是为了批判阎崇年。但问题是,为何批判一个人就一定要牺牲程序正义与客观公正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