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梦想能离普通中国人再近些吗?
(2008-08-21 08:39:32)
标签:
体育奥运梦想引导员栾菊杰加拿大杂谈 |
实际上,在举国体制下,国家固然为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提供了巨额经费,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垄断了普通人参加奥运会的机会。
本届奥运会的体操比赛已经全部结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中国运动员夺金的瞬间之外,还有一些小细节。
那天,央视新闻频道直播完女子体操个人全能决赛后,把镜头转向了体操赛场上的女引导员。镜头里的女孩叫陈曦,在得到允许以后,她穿着礼仪服装,光着脚,跃上了赛场的平衡木,轻盈地在上面走来走去,嘴里欢快地喊着:“好窄啊!”,那一刻,我从这女孩脸上看到一种特别幸福的表情。
画外音告诉观众,在奥运会期间体操比赛的8名引导员全部由前国家或地方省市的退役体操运动员承担,不但是体操比赛,还有很多其他比赛的引导员都是由退役运动员担当,比如,为仲满提剑袋的丁博自己就曾经是位剑客,为陈燮霞试举的杠铃进行加重的正是她曾在八一队的队友鲍克。
陈曦说,她终于实现了登上奥运赛场的梦想,“看到昔日的队友登台亮相,我能感觉到自己的运动生涯也在延续”;另一位退役体操运动员、李小鹏曾经的队友周新乐说,“当我昂首挺胸,伴随着音乐的节拍,一步步地引领着运动员走向她们冲击梦想的舞台时,我想,那一刻也是我运动生涯最闪耀的时刻。”
看到这些为奥运服务的退役健儿,我很感动,可也有一些心酸。她们也就20出头年纪,心中仍有奥运梦想,却已是退役之身,当引导员成了圆奥运梦的唯一途径。
尽管体育竞技是残酷的,尽管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尽管集体荣誉是必须维护的,我还是想问一句:如果这些主动或被动退役运动员仍有奥运梦想,我们是否能够给她们一条个人奋斗的途径,不管多苦多累,只要能通向奥运。
对于奥运会来说,20岁算老吗,一定要选择退役吗?如果算老,为什么奥运会上除了足球其他项目都未设定年龄上限?如果不算老,为什么我们的解说员总是不耐其烦的一遍又一遍地称呼那些二十七、八岁的选手为“老运动员”?
栾菊杰今年整整50岁了,24年以前,她曾经为中国队拿到第一块击剑奥运金牌,后来移居加拿大。当知道北京要举办奥运会以后,她就发誓一定要重新站在奥运赛场,于是,她自掏腰包辗转世界各地攒够比赛积分
,终于获得以个人名义代表加拿大参赛的资格。栾菊杰说,“现在,击剑已经成了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是在享受击剑。”
栾菊杰的精神令人敬佩,可她参加奥运会的过程更令人感叹:什么时候,一样有梦想的陈曦、周新乐们也能走出这样一条奥运之路呢?栾菊杰是妈妈级选手,我们刚得到金牌的冼东妹也是妈妈,栾菊杰是复出,冼东妹也是复出,可她们两个是有区别的:冼东妹有夺金的实力,而栾菊杰几乎一点希望都没,冼东妹复出有领导的号召与支持,而栾菊杰则纯粹是为了个人梦想。如果易地而处,栾菊杰的梦想能在我们身边实现吗,甚至,栾菊杰会产生这种梦想吗?
对于热爱体育的人们来说,关于奥运赛场的梦想有很多种,一些人可能是想获得金牌--至少是奖牌;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只是把参加奥运会比赛本身作为梦想。我以为,我们固然要重点保证那些有信心、有实力获得奖牌的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资格,同时,也应该尽可能多地给另外一些以参与奥运为梦想的人以机会。这即是对奥林匹克“重在参与”精神的弘扬,也是推动广大群众真正参与到奥林匹克运动中来的巨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