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执行无统一指导,华为不一定会输
(2008-07-22 09:29:22)
标签:
法律劳动合同法华为指导意见劳动者广东杂谈 |
分类: “全本”乱评 |
被《指导意见》第一个重创的是华为公司。在去年引起公众关注的“华为万人辞职事件”中,为规避即将签订的“无固定期限合同”,华为出台了一项规定,工龄在8年以上的员工可辞职后再上岗,从老员工变成“新人”,同时获得一笔补偿金。紧接着,大批华为员工被要求重签劳动合同,工龄从零开始计算。引起公众普遍质疑,但由于《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尚未出台,没有一条硬杠杠,当地劳动部门对此事最后认定为“劳资双方自愿协商的结果,公司的新《规定》和公司解除劳动关系的程序无违法之处”。但参照新出台的《指导意见》,华为的做法应被认定为无效。据说,为了应对“华为万人辞职无效说”,华为相关部门还召开了紧急会议,研究对策。
但华为并不一定会输,因为在今年上半年,华为公司所在地深圳也出台了一个类似的地方法规,在这份正在制定中的《深圳经济特区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若干规定(草案)》中规定有:企业和员工在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前可以协商,达到一定条件后,则可不再续约,这显然对华为有利;另外,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目前也在讨论之中,出台之后,也未必一定对华为不利。
事实上,关于“华为万人辞职事件”的争议以及立法机关之间的不同看法都是源于同一个大背景。自今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由于有关规定不够具体及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导致劳资各方在枝节问题上存在不同的理解。这份旨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规,不但被一些企业主理解为“以损害资方的利益来达到保护劳动者目的”,也由于企业规避《劳动合同法》的用工行为频频再现,使得该法遭到一些劳动者的误解。正是针对这种两难的情况,广东、深圳等地方立法机关才拟定了细化的地方性配套法规,以解决大量现实问题。
作为劳工大省,广东《指导意见》的出台具有积极意义。因为,执行《劳动合同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企业的运营成本,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从这个角度讲,着眼于保护弱势群体权益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尤为可贵,这也表明,当地决策者的思想已经从以往看重招商引资、从“GDP至上”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把维护社会公平、理顺劳资关系、防止“强资本,弱劳工”的格局继续对劳动者权益造成损害等纳入了自己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