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青歌赛文化名人余秋雨舞林大会杂谈娱乐 |
分类: 有感 |
我小时候看过一个小笑话,说是没什么特长的小王某日突然兴高采烈的回家,告诉妈妈:我今天拿了两个冠军,把兵乓球冠军和象棋冠军都打趴下了。妈妈问:真的吗,你是怎么做到的?小王说:我跟乒乓球冠军下象棋,赢了,然后跟象棋冠军打乒乓球,也赢啦!
且说在娱乐日渐平民化趋势下,制作单位为了迎合观众心理,搞了一大批类似让象棋冠军打乒乓的娱乐节目,创了收视率记录,比如“舞林大会”、“名声大振”等,让专业演戏的明星们去跳国标,去唱歌,这些低水准高热度的比赛正投合了群众外行看热闹的心态,再加上专家评委讲一些初级的专业知识,一般人还都能看得津津有味。
央视搞青歌赛,也把这种错位考察吸收进去,作为小卖点,于是乎,来比赛唱歌的歌手们纷纷被文化知识测试打倒在地,然后后边点评的余秋雨等文化名人儿再踩上一脚,借题发挥一番,即羞辱了选手,又起了教化公众,普及文化知识的效果。观众们当然是看得洋洋自得,产生一种类似下象棋赢了乒乓冠军的喜悦:咱歌唱的不如你,但文化知识可比你多啊。于是乎,心态平衡了,社会和谐了。
我前天写博说余教授点评稍微唠叨,无数余的粉丝上来反驳道:我们看的就是余老师的点评,没他谁看青歌赛?这话说得对啊,余老师的唠叨怪不得余老师,央视应该负起全部责任。可问题是,央视为啥搞青歌赛啊?
说到青歌赛的目的与主题,假设我是制作人,肯定每天都会念叨那些关键要素,唯恐走偏:唱歌、评比、点评,收视率,这么搞了几年,突然发现收视率上去了,点评精彩了,评比激烈了,而且观众们还都来青歌赛学知识了。这时候再总结,发现少了一样:没人爱听选手唱歌了。这使我想起那老笑话:和尚雨伞公文枷,“我”到哪儿去了?
要搞,就光明正大的搞,既然群众喜欢看歌手比赛文化知识,喜欢听余秋雨老师朗读大百科全书,那就干脆组织一个青年歌手百科知识大奖赛,或者文化名人歌唱大奖赛,题目要更广,涉及的领域要更多,不但有文化,还要有历史、经济、法律、哲学等,然后组织一帮文化名人集中点评歌手答百科知识,再组织一帮音乐专家集中点评文化名人的艺术素养,这样群众得有多大乐趣,多大收获啊!
不过,您可记着别忘了改名字,省得抱着听歌去的目的,结果到了误以为闯进百家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