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屁眼教授博客实名制it杂谈 |
分类: “全本”乱评 |
教授在与人论争中出粗口,并将粗口公诸于众以至有辱斯文,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去年就有某清华副教授与北大教授将私人恩怨对诸网上,以博客文章互相攻击,互骂流氓也,恶棍也,贩卖论文者也,暴了不少隐私,引来看客无数,也伤了无数仰视学者学界的学子之心,私下莫不议论,原来学术界也如此藏污纳垢。
教授也是人,当然也会暴粗口,我知道的教授里就有“傻X”不离口的,但那是在日常生活之中。而将日常生活中的粗口暴到众人皆知,以至破坏了学界整体形象,则是有了互联网之后的新现象。试想,如果没有互联网,季教授的“侮辱、谩骂”又怎会传播如此广远,按旧的传播方式,他可以投稿到传统媒体,但肯定没人敢于刊登,报刊杂志从编辑到总编,设有层层把关,他也可以把文章张贴到公共场所,但又扛不住日晒雨淋,更易留下把柄。而有了博客,则可即高效,又随心所欲成本极低地“畅所欲言”,打击对手。
作为web2.0时代的重要象征之一,博客极大地扩大了公民话语权的疆界,以至有人形容道“每个人都是媒体”。但正因为媒体的“个人化”,也造成了很多新问题,其中最严重的就是话语权的边界问题。在传统社会中,作为企业或者单位的媒体,在中国,有政府管制,在传播内容方面有多年的原则和自律;而在西方,因为有巨大的投入以及长远的经济利益,媒体也有它的游戏规则。但作为博客作者,则没有这些“束缚”,而且,知名的博主其影响力又不逊色于一些传统媒体--比如老徐的博客,一天访问量几十万,比很多日报发行量都要大,再加上一些网站为了访问量有意无意的推波助澜,很容易导致博客言论为了一己私利而踏出个人的边界,对他人权益造成侵犯。
对于这些新媒体导致的新问题,当然是摸着石头过河最好,但又不能不着急,因为出格的事情多了,则物极必反,很容易招致有关方面的新制度出台,其结果可能是博客越界一步,而管理方反击两步甚至三步,你发言不负责任,我就搞博客实名制,最终损害的还是网民的权益。
对于这次事件,在未有具体规定出台的情况下,惟愿相关方能够勇敢地诉诸法律,并在媒体广泛讨论。这样,即维护个人权益,又以法律的形式向社会告知了新的行为规范,同时,也可以堵住一些互联网恐惧症患者的口,避免过于保守的管理政策借机出台。
前一篇:从刘华强谢文东走红看教育的失败
后一篇:动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