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千万别小看了农民弟兄的智慧,他们在买东西方面甚至可能比城里人更双目灼灼,直逼本质问题,城里人或许还会被各种无用的功能唬住掏腰包,农民弟兄大多数就认两点:价格跟质量。这两点搞不好,再怎么补贴,人家也会骂娘的。
12月22日,财政部和商务部联合宣布,旨在扩大我国农村消费的“家电下乡”工作将在山东、河南和四川三省率先试点。三省农民将可以买到专为农村市场生产的限价家电产品,同时还可以从财政部门申领“家电下乡”补贴。补贴产品是由中标企业按协议生产的,贴有“家电下乡”专门标识。争取元旦前后上市,按产品销售价格的13%予以补贴。三省农民可以凭户口簿、身份证等有效身份证明,到就近的定点销售网点,购买补贴类家电,备齐有关材料,到所在地乡级财政部门申请领取“家电下乡”补贴资金。
通过财政补贴政策引导促进某种产品下乡,可说是政府财政资金支持的重点由投资、出口扩展到消费领域的一项财政政策创新。从施政部门的官方出发点来说,新政的目的在于开发落后的农村家电市场,并转移国内家电厂商的剩余生产能力,该政策既可减少与国外的贸易顺差和贸易摩擦,消化家电行业过剩产能,又可扩大农村需求,算是一举两得。
但是,一项政策光有好的出发点不行,还要看其在具体实施中是否可行,执行才是政策的成败关键。
首先,“下乡家电”价格要做到真正实惠。价格低是中国家电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中国的家电业可以说是在“价格战”中成长起来的,这个货真价实的“低价格”是靠市场打出来的,而不是政府定的。多少次听到厂商说“再降价就亏钱了”,但价格还在不停地降,钱还不停地挣,企业也在降价中壮大起来。厂商从来不会对政府说实话,到底真实成本多少,都是市场竞争“拷问”出来的。这次,政府要为“下乡家电”限价,一定要切实论证,以真实市场价格为依据,不轻信企业一面之词。实际上,目前,同样的家电,农村的售价普遍比城里贵,只要能把北京国美、大中的家电价格水平做到农村去,即已算不小的成功。
其次,政策操作程序一定要严密。这次“家电下乡”政府将按产品销售价格的13%补贴到农民人头。这些钱都是来自中央和试点地区的财政预算,也就说是纳税人的钱,更要慎重对待,谨防蛀虫。对于大批量产品来说,13%不是个小数目,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会有人打它的主意,因此,对于补贴的发放必须有个严格、严密的程序,不给奸商以可乘之机。在香港,每年一度的香港教育署与IBM公司面对当地大学生推出的特价学生机活动监控可谓严格,通过各种途径流往内地的水货还是不少。
再者,“家电下乡”一定要保证政策声誉、产品质量以及售后服务。我相信不少企业肯定会拿出一百分的重视与真诚来把优质价廉的产品送到农村去,但我不能不担心也会有一些黑心厂商利用集体“下乡”之机把一些积压产品、问题产品趁机处理给淳朴的农民兄弟,俗话说“一粒老鼠粪坏了一锅汤”,如果不能杜绝黑心厂商,很有可能因为个别问题败坏了整个政策的声誉。可千万别小看了农民弟兄的智慧,他们在买东西方面甚至可能比城里人更双目灼灼,直逼本质问题,城里人或许还会被各种无用的功能唬住掏腰包,农民弟兄大多数就认两点:价格跟质量。这两点搞不好,再怎么补贴,人家也会骂娘的。
最后,国内的家电厂商们也不要因为“家电下乡”补贴政策而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生产力过剩是事实,但生产线落后,产品过时也是事实,该改造还低改造,改升级还得升级。不能把农村市场当作救命稻草。没那么好的事情!为了消耗剩余产能,咱们的低端家电都拼命往第三世界国家卖--那里可比中国农村偏远得多,销售成本高得多,农村市场这块肉好肯,无数企业早扑过去了。
说句实在话,要真正促进农村内需,光着眼于促进家电销量意义不大。农民是不富裕,但也不是穷到没有买家电的钱,而是有太多太多的其他因素,限制了农民的消费欲望,不是花不起钱,而是舍不得花钱--哪个农民眼前没几座大山?什么医疗、养老、子女上学结婚、盖房子,再加上高涨的CPI,各种上涨的物价等等,还有个使用成本问题,多年以来,农村电价比城市贵了不止一倍,虽然近年国家投入几千亿元进行农网改造,但还有很多地方电价奇高,买得起家电,用不起农电,也是个普遍问题,所有这些压力都紧捂着农民的钱包,想光靠“补贴”二字撬动农村需求,难!不如把钱用在刀刃上,补贴到农民的生产上。给家电补贴个13%,对农村家庭来说,买个电视机也就省下一、两百元,还不如城里国美促销的幅度,对农民诱惑力能有多大?如果给化肥、饲料补贴个13%,那才是真正优厚的政策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