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里短幸福感

标签:
杂谈快乐写吧 |
分类: 随笔 |
回老家过年是我们的传统和习俗。这里面不仅有家人团聚的欣慰,还有变化带来的惊喜。“洞明世事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处处留心,你总会有一些新的感悟和收获。虽说这是个物质极大丰富、信息高度发达、交通非常便捷的时代,但是走亲访友仍然是咱老百姓过春节的既定程序。只是大家在乎的不再只是吃喝穿戴,而是更注重在家长里短中叙旧展新,延续情谊。今年春节我发现,大家聊的话题,也开始从房子、车子、票子向幸福感、健康、社保等方面过渡。其中,有三个经意不经意的“访谈样本”,笔者觉得颇有一定代表性,索性在这里“晒”出来,与您探讨:
样本一:临村的老同学D,某私企老板,有房产三处,轿车两辆,总资产过千万。这种状况是令人羡慕的,可D同学仍有一肚子的烦恼:房子太大,打扫卫生太费功夫;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想换一辆更高级的轿车,可现在的车性能也很好,才买了不到两年。所以总感觉有许多纠结。我说这也叫纠结呀,对你来说花钱能解决的问题就应该不是问题,你不会心血来潮把嫂子也换了吧?!别生在福中不知福了。他就笑了,连说,不敢,不敢。
样本二:同村发小L,一直在老家打拼,开了一家洗浴中心,有辆大货车,间或搞出租。日子过得也不错。可见了面,他总问我收入几何,工资又涨了多少。我说比去年略有增长,够花就行,在一些大的开支上不如你随意和潇洒。他说自己虽然收入不算少,可是不稳定,还得攒钱给儿子娶媳妇,准备养老等等,你们虽然是工薪族,可有房有车,将来还有退休金和医疗保险啥的,多熨帖呀。我说现在咱们市正在搞养老、医疗保险方面的新农村建设试点,以后大家都会没有后顾之忧的。
样本三:我的三姨父,也是最有幸福感的。其实三姨父并不富裕,说起来甚至日子有些窘迫,吃得是粗茶淡饭,住得是30年前的陈年老屋。不过,三姨父原来干过镇办企业的厂长和村书记,现在他七旬有二,有五六百块钱的养老金,老两口身体键烁,乐观豁达。三姨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知足常乐”。他没事儿喜欢搞总结,他说人上了岁数就图个“四老”,有了这“四老”就是幸福:即“有个相濡以沫的老伴、有几个推心置腹的老友、有几间遮蔽风雨的老窝、有一点可以自由支配的老底(资金)”。他说我和你三姨吃穿住都不愁,社会治安也挺好,这“四老”都占了,就感到很幸福……
如果用收入水平作为分组标准,上述三例中的人物正好可以作为高、中、低三个群体里的样本代表。当然这里只是顺便为之的非正规、非典型性调查,权当是一种参照或者调侃就好。但是至少它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和启发,我从上面三个“样本”对幸福的感受总结了三点:其一,幸福感是一个很主观的概念,人们对它的理解和看法迥异,甚至大相径庭。其二,房子、车子、票子这些财富指标对幸福感来说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有些情况下甚至呈现负相关的趋势,就像姨父眼里的“四老”,幸福其实很简单。第三,幸福感与年龄、阅历、心态有关,是一种相对概念。
大家知道,幸福感是当今的敏感话题,GDP等一系列经济核心指标似乎风光不再,幸福感和幸福指数等一些反映社会和谐程度的主观指标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近几年,一些官方和和民间调查机构都与时俱进,在“幸福感”、“群众满意度”等方面,开展了大量调查,也收到了良好效果和赞誉。但是这里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国内外还没有一套统一权威的幸福感方面的调查方法制度和指标体系,比如实施主体、样本控制、评价方法混乱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统计高层的关注和重视,任重而道远。但我想只要秉承“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则和理念,不懈追求和努力,统计调查的阳光一定会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