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丰惠里
(2010-09-28 16:16:15)
标签:
情感 |
分类: 随笔 |
八月十八那天下午下了班,带了礼金和一篮子山鸡蛋如期赴宴。杨姨只收下了鸡蛋,却说什么也不要礼金,说:“你们买房子搬新家折腾得够紧的了,我们还没来得及给你祝贺呢。”说完就往我手里塞钱。我说啥也不要,拧巴了许久才都松了手。
记不清这样的往来有过多少次了。其实,最初的杨姨只是我儿子的保姆。我是家里的老小,父母去世得早,老婆产假结束后需要给儿子找个保姆。为了找保姆,当时很是费了一番周折。记得在杨姨之前,曾有朋友介绍了一位年轻漂亮的中年女人。我到她家里一看,却发现茶几上一片狼藉,还有有几滩茶渍。我私下里琢磨:这样的环境,主人一定勤快不到哪里去。含蓄地离开后很快就辞谢了。而杨姨家却是截然相反。杨姨住在丰惠里,是某国营大厂的家属宿舍区,面积不大(六十多平米),却布置得一尘不染,井然有序,简朴温馨。这样的环境,一看就让人顿生好感,满目明媚。
杨姨是七十年代的知青,老家是历下区的,人长得不算漂亮,而且有点胖,却总是满脸堆笑,和蔼可亲。而且还做了一手好饭菜,大概与她在单位的食堂工作有关吧。95年,满25年工龄的时候,就按政策规定内退了,只有一千多一点的退休金。杨姨的老公——吴叔,也是个知青,人特勤快,原来是厂里的车间主任,09年内退后,被某私营企业聘了去做技术指导,收入比在厂里还多。他们一直住在丰惠里,06年厂里曾集资兴建新宿舍楼,他们没搀和,所有的积蓄都为儿子的工作和婚事准备着,所以日子一直过得很朴素。当时我就决定:就是这家了。
实践证明,我没有看错人。从我儿子抱进她家开始一直到上幼儿园,算起来只三年的时间,但我和杨姨的关系却一直没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逢年过节我们都去看她,一来二去就真的成了我的一个姨。如果说遇上杨姨是一种缘分,那么后来的交往则是我们的福分。
杨姨总共给别人看过四个孩子,我儿子是第一个,我们两家处得也最好。杨姨跟我儿子最接眼,逢人就说:“别看这孩子单眼皮,但耐审,长得挺像濮存昕,有明星的范儿。” 杨姨有高血压症,身体不适的时候,就到外面给我儿子买肉火烧和好吃的零食,自己一家仍旧是粗茶淡饭,从来不送回来耽误我们上班。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儿子为什么对肉火烧都情有独衷。
闲聊的时候,杨姨常嘱咐我说:“你父母去世得早,要常回家看看大姐和大哥,他们不容易,你成家立业他们操了不少心……”她还常说:“不要乱花钱,来我这儿就有啥吃啥,就当自己的家。咱没有什么背景和靠山,你们俩都在事业单位,但不要不大手大脚,要处处省着点,争取早日买上套大房子,关键时候钱不凑手,尽管来我这里拿……”这是我在城里除了几个表亲以外听到的最温暖的话。
杨姨家的日子真正好起来是在他儿子参加工作以后。他儿子是个1米8多的80后,小我13岁,喊我哥。02年从烟台大学毕业,学的是制冷,这个专业当时不被看好,毕业后却很快被某大型企业的烟台分公司招了进去,干过营销和售后。据说收入不菲,06年就在烟台按揭贷款买了一套海景房。因业绩突出,08年被调到了省城总公司。此后,就把烟台的房子卖掉,在高新区买了套九十多平米的新居,正式安家落户。女朋友是他表姐的同学,当老师的,俩人一见钟情。去年结婚后马上又买了辆十多万的轿车。
虽然现在杨姨的日子可以称得上“不差钱”,但也只是跟以前相比而已,她和吴叔依旧住在破旧狭小的丰惠里,她还有许多未了的梦。但是她勤劳贤惠、待人诚恳,从容豁达、乐观开朗。这也正是令我感动和倍受鼓舞的地方。相信杨姨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就像那轮中秋的明月。
20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