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此去经年

(2010-02-20 22:33:52)
标签:

春节絮语

村上春树

且听风吟

流年流变

尘封往事

有病呻吟

丝竹静心

分类: 随笔

 http://s5/middle/49bbddecg820b04b30dc4&690


 

    春节,依旧是回老家过。其实现在老家的境况已经大不同了。只因习俗,更是寻籍双亲爱怜的那份缓冲。至少这是我梦开始的地方,还有二爷、大伯、叔叔、兄长他们。二十年了,儿经常梦见你,挽你的臂膀,撒娇,淘气。醒来却总是空空的失落。那条曾经熟悉的路,宽了,两旁的树少了,房子多了,鳞次栉比,目不暇接。一度迷离。带上往事,焚一柱心香,许愿黄泉下的你能够感知。风在吟唱,那是您的叮咛?欣慰的浅笑?亦或期许?我心好凄婉。

 

    初一依旧是给本家长辈、兄长、乡临拜年。村里八十多岁的老人二十多位,女多男少。说起来,她(他)们生活条件并不好,大都过着衣衫蓝缕、“吃糠咽菜”、秋风茅屋的日子,却知足常乐,心态豁达。不晓得这是不是我将来的影子,至少我欣赏这样的境界。年轻人大都经商、劳务,日子也算殷实,只是危险无处不在,令年长的颇为挂心。大家都抱怨如今的肉食动物和蔬菜都在集约化种养,“欲速则不达”,“好事需多磨”,很多食品没了原来劲道的口感。大家怀恋那些原生态、纯手工的食品和东西,却扭不转大江东去的潮流。日子就这样焦灼地前行着。

 

    初二以后依旧是走亲戚。只是以前是跟随你们,现在我代表你们。以前一天走一家都嫌玩不够,现在我一天走三家,却聊无趣味。她们衣食无忧,脸上却写满了寂寞。儿时的那些美好记忆,都没了踪影。

 

    印象最深的是小叔,刚接爷爷的班没仨月,歇班回家满口的济南腔,那叫一个神气,我们当时的感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同样都是济南地儿,怎么才隔了几十里口音差别就这么大捏?!大姨家的“小精子”表哥也是,接了姨夫班后只一年光景,过年回家就是满口的京味,听不清他说些啥,只感觉舌头大了许多。他的小家也一度成了我们的“驻京办事处”。还有本村发小“峰子”,接班去天津没半年,回家打招呼说话就一口一个“嘛”了。现在他们都没原来那么张扬了。不知道他们是在外混得不好呀,还是学会了随机应变、入乡随俗。毕竟他们文化底子薄,又不是三代以上的地道市民,能有多少浪漫呢。即便和古人相比差距也不是一点半点,人家贺知章也只是“乡音难改鬓毛衰”,多低调啊。

 

    倒是大姨家表姐颇值得称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兄弟们都出去吃上了“国库粮”,单把她留在家里种地,“赶五集”卖布经商,一度沦落成了“乱世佳人”。后来竟出落得一表人材,而且嫁了个在某大企业当副总的老公。豪宅足有三五处。真是苍天有眼,天翻地覆凯而康啊。大姨说她已经五年没在家过年了,每年都出国旅游,先是“新马泰”、澳大利亚,后是美国、欧洲列国,今年又去了日韩。哎,您瞧,人家这过年方式,真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啊。

 

    谁都追求高质量地活着,可细想来,简单爱、简单活着,简单轮回,也是一种美好。年啊年,些许遗憾,些许欣慰,些许期待

 

    2010-2-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吻雪
后一篇:利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