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凤来仪

标签:
文化 |
分类: 随笔 |
印象中,今年烟草公司的笑爽女士专门来找过我三次。不是关于报表,而是别的。第一次是在今年夏天,来找我取订购的《统计年鉴》。因为之前她曾专门打了电话,所以我就专门给她预留了两本。一如她的名字,办事特爽快。我问她:“往年你们单位只要一本,怎么今年要两本呢?”她说:“本来一本就行的,主要是今年换了领导,经理说除了市场部,务必给他弄一本,他自己也要搞一些市场研究。”
第二次是在今年十月份,笑爽登门向我请教探讨了一些综合统计数据。她说要写一份汇报材料,但是对我们市的GDP、“恩格尔系数”、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生活消费及其构成等几个指标不是很清楚,特意过来请教一下。虽然这些指标对我们专业人员来说都是耳熟能详,可以说“小菜一碟”,但要通俗易懂地给基层企业的统计员解释清楚、说明白,却不那么容易。我和相关专业人员还是通过一些类比、模型等方式,从数据来源、计算方法、指标的构成和意义等方面耐心地给她做了讲解,直到她完全明白为止。笑爽非常感谢,非要请客,我说这就不必了,你每月都给我们报表,也挺辛苦的,咱们的统计数据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天下统计一家亲”,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给社会公众服好务,不必客气。第三次是最近,笑爽女士又找上门来,咨询了一些有关人口方面的最新基础资料,作为烟草专卖店布局和布点的依据。她征求我的意见,我说人口密度当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各乡镇街道办、各村居的经济发展程度也很重要,不可小觑,不妨一并参考……
“三顾茅庐”之外,笑爽女士还打过多次电话,向我咨询有关数据。我也都认真做了回复。我主要是考虑到,除了工作原因,私下里我们处得也不错,常以兄妹相称。我曾粗略统计了一下,在我负责的一百多家限上贸易住宿餐饮企业的统计员中,女性占了三分之二。“小城故事多”,走在大街上,经常能碰上这些“表妹”和“表姐”。寒暄过后,啦几句家常,倍感亲切和温馨。当然我也不忘顺便提醒一下她们按时报表。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她们也不会放过我。前几年,有位大姐的亲戚要开一家超市,在选址上拿不定主意,就要我帮她参谋参谋,当时我就是从人口密度和繁华程度两方面给她出谋划策的,一直到现在,生意做得都挺红火。我想,除了店老板“经营有方”的因素,我的“统计意见”应该不无作用。
还有一位干律师的朋友,经常向我咨询一些“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下岗职工最低生活保障金”之类的数据。一开始我给他提供这些数据是“零售”方式,他要一个我就给他一个,从不多提供。一来二去,友情渐笃,混成“铁哥们儿”后,我就把这些数据“打包”,让他享受“批发”式的优惠。在统计年鉴正式出版后,他们单位再订购一套存档。每每想起这些,我就很欣慰。
如果说以上这些“花絮”是我们统计工作社会影响力的一个缩影,那么更广泛的情况就是;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和社会公众对统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统计数据的重视程度、咨询使用率越来越高了,不再“拍脑壳决策”和办事。这是我切身体会到的。无庸置疑,这与我们统计法制建设的逐步加强,统计执法、统计宣传力度的逐步加大是分不开的。从这个意义上,对我们这些统计产品的生产者来说,经常“有凤来议”,不亦乐乎?!
2009-12-6 刊于2009年12月11日《中国信息报》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