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2008-05-21 12:47:05)
标签:

小满/节气/丰收

健康

分类: 保健养生

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我国古代将小满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是说小满节气中,苦菜已经枝叶繁茂;而喜阴的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此时麦子开始成熟。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八个节气。“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这是说从小满开始,北方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渐见饱满,但尚未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它是一个表示物候变化的节气。南方地区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因为“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

  从气候特征来看,在小满节气到下一个芒种节气期间,全国各地都是渐次进入了夏季,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降水进一步增多。此时宜抓紧麦田虫害的防治,预防干热风和突如其来的雷雨大风的袭击。南方宜抓紧水稻的追肥、耘禾,促进分蘖,抓紧晴天进行夏熟作物的收打和晾晒。小满节气之后人们确实关注气象问题,它是收获的前奏,也是炎热夏季的开始,更是疾病容易出现的时候。建议人们要有“未病先防”的养生意识,从增强机体的正气和防止病邪的侵害这两方面入手。 
 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时期,小满作为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从这时候起就要调整我们的日常饮食起居,才能平安的度过炎热的夏季,怎么做呢,专家说首先要调整睡眠时间,要晚睡早起,可是这样我们的睡眠时间就会减少,白天自然要犯困,怎么办呢。

 

  专家:我们采取分段睡眠的方法,两个居多,晚上睡眠还有中午睡眠,还有一些人晚饭以后,稍微睡眠一会也叫分段睡眠,但是中午睡眠以半小时到一小时为佳,时间不宜太长,晚饭以后如果睡眠15分钟到半小时。

  而且这午睡也是有说道的,可不能像这样随意得趴在什么地方就睡,这是为什么呢。

  专家:因为(这样)睡眠以后血压就会偏于下降,这时候大脑的供血就不足,睡眠以后不但大脑皮层得不到休息,反而感觉疲乏。

  所以最好是平卧躺着睡,如果实在没有条件午睡呢,就到外面散散步,活动半个小时左右也行,而在饮食上,天一热,人们的食欲就会下降,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专家:因为夏季蔬菜水果相对的比较多,夏季蔬菜当然以清洁卫生条件许可下能生吃的尽量生吃,再一个想增加食欲,可以适当吃点苦味的食品,从中医讲苦味食品有一个清火的作用,淡淡的苦味比较轻的苦味,它有一个健胃的作用。

  可是光吃这些也不行,咱还地补充点蛋白质,吃什么好呢,专家说最好是吃鱼,而且是清蒸鱼,再就是可以通过植物蛋白来补充蛋白质。

专家:蛋白质来源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动物蛋白质,咱们说的瘦肉,一重是植物性蛋白质,植物性蛋白质就是豆类,豆类有几种方法,一种就是吃豆腐,喝豆浆这都是,大豆黄豆,除了这个以外咱们还可以喝豆粥。

  另外,我们的专家还告诉我们一种食疗方法,有很好的开胃消食的作用,从小满开始食用您就不用再为吃不下饭发愁啦。

  我们用的原料是乌梅50克,山楂或山楂片50克,五味子10克,大枣10克,薄荷叶10克,冰糖适量,怎么做呢,先将山楂、大枣、乌梅、五味子洗净放入一个小锅里,然后加入2000毫升的水放到火上煮,等到煮沸30分钟后,您可要记住了是30分钟啊,再加入薄荷和冰糖,然后再煮上5分钟就可以啦。

  对了小满也是养心的最佳时期,所以专家告诉我们一招非常简单的,调理心脏的小功法,您不妨也试上一试。

  两脚平行站立,约与肩同宽,屈膝下蹲,两手松开内旋外翻,起身,同时两臂下垂,手背相贴,然后抬肘,两手外旋分开至身体左右侧前方,微屈膝下蹲,两手顺势下落与腰平,口吐呵字诀,两手臂外旋放于腹前,手心向上,起身,屈肘捧手至胸前,然后两手内翻自然下落至脐前方,重复刚才的动作,一共做6次,最后一次结束起身时,两手内翻,手心向内缓缓收回到肚脐前,稍做休息就可以啦,好让我们再来看一遍。

  另外专家还说,随着气温的升高,人的心情也会变得烦躁,心理学家称之为“情绪中暑”,特别是在气温超过35摄氏度,日照时间超过12小时以后,这样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猝死,所以从小满开始,你就要注意精神养生,保持一个平静的心境才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