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饮食健康取决于食物的性与味

(2007-11-20 22:25:44)
标签:

健康/保健

食物特性和味

 
   
日常的食物各有特性,一般说来分寒、热两大类:
热性饮食:
  • 那些进口火辣辣,进胃暖烘烘的食物,大部属于热性,如生姜、大蒜、辣椒、桂皮、胡椒、花椒、酒等等.  饮食健康取决于食物的性与味

      以生姜为例,姜味辛辣,性温,人在清晨之时,胃中之气有待升发,喝碗姜汤可以健脾温胃,鼓舞阳气升腾;到夜间人身应该是阳气收敛,这时吃姜就违反进食规律了,所以有“夜晚吃生姜,等于吃砒霜”的夸张说法。食用辛温的姜,不仅要顺应一日之中人体气血运行的生理规律,也要顺应一年中的人体生理变化。一天之中,夜不多食;一年之内,秋不多食。秋天多燥,燥气伤肺,再用生姜辛温发散,以泻肺气,就无异于助纣为虐了,故古人说“秋姜夭人天年”。与生姜相反,萝卜性凉,擅长败火清热,下气消食。人们劳累一天,吃点萝卜,润喉消食,清虚燥之热,更有利于休息。

     如羊肉,冬天滴水成冰,一家人围着火锅吃涮羊肉,食毕浑身暖烘烘的,常吃羊肉,使人不太怕冷,所以我们说羊肉性温。还有狗肉、黄牛肉等等。如果夏天吃狗肉等温热食物,则不免口干咽燥,鼻子出血。


寒性饮食:

  • 而进口凉丝丝,入胃清爽的食物,基本上属于凉性。夏天吃凉粉,系绿豆粉做成,食之解暑清热。南方的凉豆腐,用棒子粉加薄荷、石膏点成,入口即感清凉无比。而西瓜、荸荠、鸭梨、黄瓜、生藕、柿子等瓜果,也多属寒性。饮食健康取决于食物的性与味
      吃了某些食物有时腹中隐隐作响,甚至出现稀便,口中觉得清淡,这些食物大都是性寒之物。典型例子是螃蟹,蟹性太凉,在冬天食之如果要防止冷积腹中,最好还是加点生姜。酒、姜皆热,因此常用来佐餐螃蟹,有时也用醋,“酿酒成醋”,醋也性热。


    食物既有其性,又有其酸、甜、苦、辣、咸五种食味饮食健康取决于食物的性与味

   辣味

   辣椒、葱、姜、韭菜、蒜、香菜、胡椒、洋葱等,均有辛味。辛味之甚者多热。当然也有例外的,如薄荷就既辛且凉。辛味具有发散风邪、升阳健胃作用,因此感受风寒或风热,胃中清冷作痛、口味不佳等,多吃点辛味食物是有好处的。胡椒、红糖姜汤,都有散寒作用。湖南、四川等地的人,嗜辣椒者甚多,常辣得满头大汗,然寒湿雾露之邪气,也就随之驱出体外了。也正是由于辛味走窜,且多兼热,因而也有它的副作用。如上火(口舌糜烂等)、鼻子出血等。生疮害痔的、常闹眼病的、好酒贪杯的以及患热性病的人,都不宜多吃辛辣之物。西医所说的胃溃疡、高血压、糖尿病等,更应避忌。饮食健康取决于食物的性与味
 
甜味

   绝大多数主食如米、麦、玉米等都是属于甘味。味淡的食物也附属于甘。甘能补能和,我们日常的食品中以甘味或兼有甘味者居多,其益处不必赘述。当然也有不利的一面,过食甘甜之物容易引起中满(胃腹饱满闷胀)、泛酸、龋齿等。饮食健康取决于食物的性与味
  酸味

   日常饮食中用得最广的酸物是醋。酸味能收涩,长久腹泻的人,用红糖煎炒酸石榴皮,颇有良效。但是用醋调味,却不是收涩之功,而是用酸来生津开胃。望梅止渴,正是利用了酸味生津的作用。生津可以止渴润咽,津液充盈也可滋养胃阴。因此,人们爱吃点酸味的果物,都指望爽口开胃,当然,有利必有弊端,多食酸容易损齿。吃过酸味食物要漱口,才可保无虞。饮食健康取决于食物的性与味
  咸味

   古人知道血是咸的,因而把咸与血脉联系一起。长久不吃盐,人就浑身没劲。吃多了咸盐(或其他咸物),又容易导致血脉凝滞,这与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病人不宜多吃盐是相通的。食物中除盐之外,大多数海产植物属于味咸。例如海带,就是一个典型。有些山区的居民常患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古人用海带等治疗,常获良效。因此中医认为咸能软坚(把肿块软化消除)。饮食健康取决于食物的性与味
 苦味

  喜食的人不太多,然而某些地区、某些人群,对苦味食品却异乎寻常爱好。例如苦瓜,虽然极苦,但它却是瓜类中清热佳品,可以清心明目、止渴除烦、消暑除湿。夏季以苦瓜佐餐,对汗出过多、口味不佳的人来说,是很好的食物。还有莲子心,其味甚苦,可以催人吐。但古诗却说:“食子心无弃,苦心生意存。”莲心苦寒清心火、止烦渴,用来泡茶喝则苦后回甘。现代科研表明,莲心中含生物碱,可以降血压。苦味的食物多偏寒,因此体质属阳虚,平素怕冷、少气乏力者,最好别去尝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