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写点日记啥的,发现全是流水帐。问题更在于,流水账都记无可记。
几乎单纯变成天气记录了。
这在几十年前是不能想象的。那时候每天的日记抓得紧,记得长,内容繁多,收录不暇,因为每天发生接触的事情太多,近到身边的,远在天边的,大到国际国内的,小到鸡毛蒜皮的。
那时候心劲也大,有了就记,想起来就记,一无遗漏式的。也不知道记下这些要干啥,反正发生了就写。
更重要的一块,有大段大段的心理活动,我怎么看的,如何想的,为啥这样,怎么才能那样,诸如此类。
那时候喜欢创作,有时候把创作的心路历程也点滴记录下来,最后的成品,一首诗歌或者一篇散文啥的,有意识的抄录在当天的日记里,成就感满满。
今天如果翻回到过去,往日历历在目,一下子回到青春时候。
现在,每天的日记只有寥寥几行字,一半可能还是当日的晴雨表,这个还需要记么?人家查一下当地气象台的历史,或者留一份报纸,不就准确明白摆放在哪里么?
更主要的,已经不怎么接触人了,不怎么多事了。天天见面的只有单位办公室里的几位,属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也不怎么相来往的一类,大家见面就是工作,各自互不干扰无需分工协作的工作,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记什么记?
家里也是,做饭吃饭追剧,然后各自翻翻抖音,睡。
新友无从结交,老友长久不再亲密,只是留在电话本里的一个名字。不扰动,就是一种恭敬。
久违的亲友如果真的打来一个电话,还得心惊三秒钟:不是又有什么不好的事情了吧?怎么打电话过来了?
日记,可有可无,不想写吧,积习已久,成为惯性,写吧,实在是无趣的透顶,几乎看不出来一丝的人文情怀,更无生花妙处,简直是,一团僵硬的乱码,毫无意义。
也许,最后的表现就是,让我再一次熟悉熟悉汉字的钢笔写法。对,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可能一年一年都用不到笔。
现在一切都在电脑上操作,办公桌上无笔无墨无纸,干干净净。自己也写了不少东西,全当键盘侠,存在“word”文档里。
以后,人们可能不再拥有个性的,手稿之类了,这跟几十年前,上一辈人,完全不一样的。以后名人可能再无宣纸毛笔书法之类的手札,心里反倒又多了一丝惆怅,这时代,竟是给我辈人以什么样的东西呢?我们又回馈给这个时代一些什么了呢?
网上的东西,迟早就会消失,这简直就是一定的,而出版成为书本的,如今又有几人可以提及?谁人的什么东西,可以留给这段历史呢?
当年,我们也曾经认真对待过每一封信,从构思,到书写,揉了又撕,反反复复,终于写就了短短两页纸,还折叠得花纸鹤一般,再小心粘贴上邮票,贴歪了都不原谅自己,收信也是同样的心情,反反复复认真仔细地读,心潮久久难平。
你也曾为等待一封来信而意难平过么?
现在,谁还会认真对待一段话,一段文字,描绘出来一种别样的心境呢?草草一段话,看都不看就点击发送,或者索性视频一下,扯几句有淡没盐的话,完全没有当年的那种砰然心动。
也许我们已经错过了当年岁月了?肯定是错过了的呀。
那么,如今的年轻人们,他们能够有我们当年的小心忐忑么?如同我们珍惜青春时的一切似的,把文字当成即神且圣的东西,那般对待么?
没有了。都没有了。不记,不忆,听说呀,以后都是口语发音,自动记录,键盘都懒得打动一下了。
我还在努力用手写日记,纯粹是一种惯性的怀旧吧。
2025年10月15日星期三下午3时1分
纪念或者怀念
现在写点日记啥的,发现全是流水帐。问题更在于,流水账都记无可记。
几乎单纯变成天气记录了。
这在几十年前是不能想象的。那时候每天的日记抓得紧,记得长,内容繁多,收录不暇,因为每天发生接触的事情太多,近到身边的,远在天边的,大到国际国内的,小到鸡毛蒜皮的。
那时候心劲也大,有了就记,想起来就记,一无遗漏式的。也不知道记下这些要干啥,反正发生了就写。
更重要的一块,有大段大段的心理活动,我怎么看的,如何想的,为啥这样,怎么才能那样,诸如此类。
那时候喜欢创作,有时候把创作的心路历程也点滴记录下来,最后的成品,一首诗歌或者一篇散文啥的,有意识的抄录在当天的日记里,成就感满满。
今天如果翻回到过去,往日历历在目,一下子回到青春时候。
现在,每天的日记只有寥寥几行字,一半可能还是当日的晴雨表,这个还需要记么?人家查一下当地气象台的历史,或者留一份报纸,不就准确明白摆放在哪里么?
更主要的,已经不怎么接触人了,不怎么多事了。天天见面的只有单位办公室里的几位,属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也不怎么相来往的一类,大家见面就是工作,各自互不干扰无需分工协作的工作,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记什么记?
家里也是,做饭吃饭追剧,然后各自翻翻抖音,睡。
新友无从结交,老友长久不再亲密,只是留在电话本里的一个名字。不扰动,就是一种恭敬。
久违的亲友如果真的打来一个电话,还得心惊三秒钟:不是又有什么不好的事情了吧?怎么打电话过来了?
日记,可有可无,不想写吧,积习已久,成为惯性,写吧,实在是无趣的透顶,几乎看不出来一丝的人文情怀,更无生花妙处,简直是,一团僵硬的乱码,毫无意义。
也许,最后的表现就是,让我再一次熟悉熟悉汉字的钢笔写法。对,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可能一年一年都用不到笔。
现在一切都在电脑上操作,办公桌上无笔无墨无纸,干干净净。自己也写了不少东西,全当键盘侠,存在“word”文档里。
以后,人们可能不再拥有个性的,手稿之类了,这跟几十年前,上一辈人,完全不一样的。以后名人可能再无宣纸毛笔书法之类的手札,心里反倒又多了一丝惆怅,这时代,竟是给我辈人以什么样的东西呢?我们又回馈给这个时代一些什么了呢?
网上的东西,迟早就会消失,这简直就是一定的,而出版成为书本的,如今又有几人可以提及?谁人的什么东西,可以留给这段历史呢?
当年,我们也曾经认真对待过每一封信,从构思,到书写,揉了又撕,反反复复,终于写就了短短两页纸,还折叠得花纸鹤一般,再小心粘贴上邮票,贴歪了都不原谅自己,收信也是同样的心情,反反复复认真仔细地读,心潮久久难平。
你也曾为等待一封来信而意难平过么?
现在,谁还会认真对待一段话,一段文字,描绘出来一种别样的心境呢?草草一段话,看都不看就点击发送,或者索性视频一下,扯几句有淡没盐的话,完全没有当年的那种砰然心动。
也许我们已经错过了当年岁月了?肯定是错过了的呀。
那么,如今的年轻人们,他们能够有我们当年的小心忐忑么?如同我们珍惜青春时的一切似的,把文字当成即神且圣的东西,那般对待么?
没有了。都没有了。不记,不忆,听说呀,以后都是口语发音,自动记录,键盘都懒得打动一下了。
我还在努力用手写日记,纯粹是一种惯性的怀旧吧。
2025年10月15日星期三下午3时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