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在外地出差朋友的视频,隔空参观了一座标准的民俗博物馆。
不知道正规不正规,有手续没有,交不交税。
西域某城市,人烟稀少,气候干旱,说是人迹罕至也成。
占地面积相当大,古代庄园式的,好几进院落,农村特色的土坯砖瓦房子。说是几十年前某家的住所,自然也很熟悉。
然后挂满了各种招牌,“人民公社”、“供销商店”、“生产大队”,一时间恍然进入另一层世界。
摆设的都是一些四五十年前的日常用品。首先是主席像章,照例造成各式图案。文革色彩的各类瓷器,还有古旧物件,旧报旧书。一些日常用品,自行车,放映机,电视机,录音机,磁带,手表,小人书,规模不小的衣物陈列馆,百十来套都有,都是当年“黑灰青”老三样式的,还有宽袍阔袖的戏装以及一些民族服饰。
院子里各处散放着农具家常,手扶机子,还有拆下来的古旧房屋构件这些。
唯一可以称得起是“古董”的,就是些零散的古钱币,只是不知道有没有稀见品。
馆主七十多岁,办这样的主题馆,符合他这个年龄的人设。也算是很有情怀的一个性情中人。
只是,当年那股子四处搜求的冲动劲,到今天还能保存几分?
花了多少精力,舍去多少银子,却仍然锁在深闺无人问津。不是几个热心的好奇者大老远跑来,一年四季都空遗在这里。
也只有这大漠戈壁,才有这样的肆意包容。放在内地寸土寸金处,可怎么得了,又如何能存活得起呢。
像馆主这样的,我已经至少见过三位了,老家庆阳就有两位,规模一点不亚于这里。内容大致相仿,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都是穷尽一生心力财力,网罗购置了这样一堆旧杂什,也办起了几层楼、几进院落的民俗馆,却一点出路都没得。
谁来?谁为这个买一分钱的单子呢?免费都请不上门,更何况要维持,要成本。
其中一个人顺带办起了“农家乐”,不知道近年营生如何,能不能继续支撑。
也看出来大家的一种共同焦虑,想急着把这一院子的东西脱手变现……再转交给下一代有同样情怀的人。
情怀这东西,不是说有就有的,也只有现如今六七十岁,经过那一代岁月洗礼的,才有这份执念和认同。当年,文革,苦日子,心无杂念,狂热疯颠,大起大落,大悲大喜。
如果文革再多延续几年,这一切自然也就都没有了。日子都过活不下去,哪里来的这种心态热情呢?
好在,时代给了这一代人太多太多,所谓的“饱暖思淫欲”。有钱就变得无所顾及了,居然也玩起了“情怀”这东西。
我真正听到“收藏”,也是到了二十世纪以后了。大家知道,那时间,中国都入世了,美国也交起中国这个朋友了,天地一家亲,无忧无虑的那种心境。
现在又大不相同。隐约听出来一点意思,馆主也七十多岁的人了,再无当年雄心壮志,想着要“断舍离”,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接班人。
我算一个吧,也六十了。有情怀没实力。那怕是白送给我,也就几年的事情,又得考虑下下一个接手的玩主了。
下下一个,他们有他们的生命历程,或者境遇追求,文革是啥,苦难生活又是啥,他们又哪里能够体会得出来呢?
说白了,“博物馆”这东西,或者“民俗馆”这些,不是人人都懂,个个会看的,完全免费,或许勉强过来瞧上一眼,一听“钱”字,一拍两散、远走高飞,追着喊着都不头回。
虽然一切都是他的,却也引来我一声长叹,仿佛自我也是局中人。
2025年7月18日星期五上午6时32分
局中之人
随着在外地出差朋友的视频,隔空参观了一座标准的民俗博物馆。
不知道正规不正规,有手续没有,交不交税。
西域某城市,人烟稀少,气候干旱,说是人迹罕至也成。
占地面积相当大,古代庄园式的,好几进院落,农村特色的土坯砖瓦房子。说是几十年前某家的住所,自然也很熟悉。
然后挂满了各种招牌,“人民公社”、“供销商店”、“生产大队”,一时间恍然进入另一层世界。
摆设的都是一些四五十年前的日常用品。首先是主席像章,照例造成各式图案。文革色彩的各类瓷器,还有古旧物件,旧报旧书。一些日常用品,自行车,放映机,电视机,录音机,磁带,手表,小人书,规模不小的衣物陈列馆,百十来套都有,都是当年“黑灰青”老三样式的,还有宽袍阔袖的戏装以及一些民族服饰。
院子里各处散放着农具家常,手扶机子,还有拆下来的古旧房屋构件这些。
唯一可以称得起是“古董”的,就是些零散的古钱币,只是不知道有没有稀见品。
馆主七十多岁,办这样的主题馆,符合他这个年龄的人设。也算是很有情怀的一个性情中人。
只是,当年那股子四处搜求的冲动劲,到今天还能保存几分?
花了多少精力,舍去多少银子,却仍然锁在深闺无人问津。不是几个热心的好奇者大老远跑来,一年四季都空遗在这里。
也只有这大漠戈壁,才有这样的肆意包容。放在内地寸土寸金处,可怎么得了,又如何能存活得起呢。
像馆主这样的,我已经至少见过三位了,老家庆阳就有两位,规模一点不亚于这里。内容大致相仿,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都是穷尽一生心力财力,网罗购置了这样一堆旧杂什,也办起了几层楼、几进院落的民俗馆,却一点出路都没得。
谁来?谁为这个买一分钱的单子呢?免费都请不上门,更何况要维持,要成本。
其中一个人顺带办起了“农家乐”,不知道近年营生如何,能不能继续支撑。
也看出来大家的一种共同焦虑,想急着把这一院子的东西脱手变现……再转交给下一代有同样情怀的人。
情怀这东西,不是说有就有的,也只有现如今六七十岁,经过那一代岁月洗礼的,才有这份执念和认同。当年,文革,苦日子,心无杂念,狂热疯颠,大起大落,大悲大喜。
如果文革再多延续几年,这一切自然也就都没有了。日子都过活不下去,哪里来的这种心态热情呢?
好在,时代给了这一代人太多太多,所谓的“饱暖思淫欲”。有钱就变得无所顾及了,居然也玩起了“情怀”这东西。
我真正听到“收藏”,也是到了二十世纪以后了。大家知道,那时间,中国都入世了,美国也交起中国这个朋友了,天地一家亲,无忧无虑的那种心境。
现在又大不相同。隐约听出来一点意思,馆主也七十多岁的人了,再无当年雄心壮志,想着要“断舍离”,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接班人。
我算一个吧,也六十了。有情怀没实力。那怕是白送给我,也就几年的事情,又得考虑下下一个接手的玩主了。
下下一个,他们有他们的生命历程,或者境遇追求,文革是啥,苦难生活又是啥,他们又哪里能够体会得出来呢?
说白了,“博物馆”这东西,或者“民俗馆”这些,不是人人都懂,个个会看的,完全免费,或许勉强过来瞧上一眼,一听“钱”字,一拍两散、远走高飞,追着喊着都不头回。
虽然一切都是他的,却也引来我一声长叹,仿佛自我也是局中人。
2025年7月18日星期五上午6时3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