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虽小,小时候却看见了最多的人,奇怪吧?
我这样分析:小镇那时候人主要集中南北一条街上,一切都是围绕着这条街布局的,重大活动点就在小什字和大什字,电影院、剧院、早晚门市部、菜铺、食堂、澡堂子理发馆还有逢三差五的大集市。
说句不好听的,只要你站立在这几个关节点上,你几乎可以看见任何一位小镇人,他们几乎每天必须走过路过站过此处。比如看一场时尚电影,门前注定会人山人海,先是排队买票的,然后是等待进场的,还有急等退票的,每次都能拥塞不动。因为,有想法有实力的小镇人此一刻全都跑来了,能不为之一堵么?
赶大集也是。有事无事,大家都往大什字南城壕大集上跑,不买也能逛,就图这个新鲜劲,看的就是这形形色色一层一层的人。
小镇的腊月是最经典的,我以前写过,那时候小镇规模已经相当大了,也方正起来,有点小“四九城”的意思了,人也相应的增加了不少。但主要的街巷还是南北大街,南北大街总是人山人海,一种人满为患的样子。
说说我们小镇里的年。
我们这个民族居然有大年,大年不是一天两天,是提前一个月,又推后一个月,几乎是整整两个多月的民间盛会。
腊月里,小镇一条南北主街甚至能排出去十里八里地,分成里外几层,甚至跑汽车的马路边上也是摊位。这人里也分两种,一种是摆摊做小买卖的,一种是逛集办年货的。
最喜欢这种年的气氛了,没事就上街逛逛,说不定,啥都能遇到。四季干鲜,大鱼大肉,土制特产,蜜制梨枣,还有各色的小玩意,小风车小泥狗,各式烟花爆竹,不一而足。
那时候街上也有买土洋年画的,现场作画写对联的,想写画点什么都行,自己出个句子,或者人家看着书本,总有适宜吉庆在里头。
有很多年,我是一天数逛,天天要逛,家里总是闲不住的,一想起来就上街,街上啥时间都能合乎你心意的景致呢。
这大年景到了三十的下午,似乎才能消停一下,街上突然恢复了一股子冷清,大家该收心回家守岁过年了。
其实也沉寂不了太长,有时候初一大早,小什字一带就有如我一样闲不住的,卖汽球玩具的,摆小吃的也出动起来,初三初五以后,那就更热闹起来,过不了初七八,整个城市又满血回复了。
正月里接下来的文艺活动那就更多了,文化馆早就编排到满满当当,都是公益性的,贴了大幅宣传告示,有唱大戏的,有放电影的,有耍社火的,有猜灯谜的,有开展览的。
正月十五文化馆本馆的“大灯谜”不待说,规模不是一般大,那是相当大,吸引的人那是相当多。古人的元霄盛会是不是就是这样来的?任意一场无霄盛会有如此规模热情的样子么?
还有几乎贯穿正月里的各式社火,那更是吸引到了八乡四镇,后来扩大到庆阳七县的,正月二十西峰大联演。我甚至感觉,这是中国最大的社火表演了。小镇堪称是中国的“社火之乡”了。
那人啊,把整个小镇塞了个水泄不通,表演当天是要绝对封城的,停止一切活动,为社火让路。
这时候的人,已经不单纯只有小镇的人了,有周边乡镇的所有人,有附近七县的部分人,小镇此刻就像是盛水的桶子,开始四溢流淌,盛不下这般人潮了。
这时候,你看到了人生历程里太多的各式面孔,感觉人整个都沸腾起来,被感染呼应到了。
这些,至少都应该在三四十年以前了。有些甚至更早。想当年我那会子,小镇才一两万人,今天已经到了三四十万人的程度,却为啥反而没有过去的那种意思了呢?
我指出来一点吧,主要是腊月里做买卖的小人物不见了,那些个民间的各式手艺人,精灵古怪,都消失了。西峰的大年里甚至都没有几场社火了,当年那些生龙活虎的敲锣打鼓者,还有吹手,还有穿戴古色古香五颜六色高高站立着的柳娃娃纣娃娃们呢?
我们的民间民俗不是单纯一个“年”字,是有年里丰富多彩活灵活现内容的,是有生活气息有生命力的人,那股子精气神。这个不但在大城市已经消失不见了,甚至在小镇那样的城乡结合地段也渐次失传了。
2025年1月21日星期二上午7时52分
失味的年
小镇虽小,小时候却看见了最多的人,奇怪吧?
我这样分析:小镇那时候人主要集中南北一条街上,一切都是围绕着这条街布局的,重大活动点就在小什字和大什字,电影院、剧院、早晚门市部、菜铺、食堂、澡堂子理发馆还有逢三差五的大集市。
说句不好听的,只要你站立在这几个关节点上,你几乎可以看见任何一位小镇人,他们几乎每天必须走过路过站过此处。比如看一场时尚电影,门前注定会人山人海,先是排队买票的,然后是等待进场的,还有急等退票的,每次都能拥塞不动。因为,有想法有实力的小镇人此一刻全都跑来了,能不为之一堵么?
赶大集也是。有事无事,大家都往大什字南城壕大集上跑,不买也能逛,就图这个新鲜劲,看的就是这形形色色一层一层的人。
小镇的腊月是最经典的,我以前写过,那时候小镇规模已经相当大了,也方正起来,有点小“四九城”的意思了,人也相应的增加了不少。但主要的街巷还是南北大街,南北大街总是人山人海,一种人满为患的样子。
说说我们小镇里的年。
我们这个民族居然有大年,大年不是一天两天,是提前一个月,又推后一个月,几乎是整整两个多月的民间盛会。
腊月里,小镇一条南北主街甚至能排出去十里八里地,分成里外几层,甚至跑汽车的马路边上也是摊位。这人里也分两种,一种是摆摊做小买卖的,一种是逛集办年货的。
最喜欢这种年的气氛了,没事就上街逛逛,说不定,啥都能遇到。四季干鲜,大鱼大肉,土制特产,蜜制梨枣,还有各色的小玩意,小风车小泥狗,各式烟花爆竹,不一而足。
那时候街上也有买土洋年画的,现场作画写对联的,想写画点什么都行,自己出个句子,或者人家看着书本,总有适宜吉庆在里头。
有很多年,我是一天数逛,天天要逛,家里总是闲不住的,一想起来就上街,街上啥时间都能合乎你心意的景致呢。
这大年景到了三十的下午,似乎才能消停一下,街上突然恢复了一股子冷清,大家该收心回家守岁过年了。
其实也沉寂不了太长,有时候初一大早,小什字一带就有如我一样闲不住的,卖汽球玩具的,摆小吃的也出动起来,初三初五以后,那就更热闹起来,过不了初七八,整个城市又满血回复了。
正月里接下来的文艺活动那就更多了,文化馆早就编排到满满当当,都是公益性的,贴了大幅宣传告示,有唱大戏的,有放电影的,有耍社火的,有猜灯谜的,有开展览的。
正月十五文化馆本馆的“大灯谜”不待说,规模不是一般大,那是相当大,吸引的人那是相当多。古人的元霄盛会是不是就是这样来的?任意一场无霄盛会有如此规模热情的样子么?
还有几乎贯穿正月里的各式社火,那更是吸引到了八乡四镇,后来扩大到庆阳七县的,正月二十西峰大联演。我甚至感觉,这是中国最大的社火表演了。小镇堪称是中国的“社火之乡”了。
那人啊,把整个小镇塞了个水泄不通,表演当天是要绝对封城的,停止一切活动,为社火让路。
这时候的人,已经不单纯只有小镇的人了,有周边乡镇的所有人,有附近七县的部分人,小镇此刻就像是盛水的桶子,开始四溢流淌,盛不下这般人潮了。
这时候,你看到了人生历程里太多的各式面孔,感觉人整个都沸腾起来,被感染呼应到了。
这些,至少都应该在三四十年以前了。有些甚至更早。想当年我那会子,小镇才一两万人,今天已经到了三四十万人的程度,却为啥反而没有过去的那种意思了呢?
我指出来一点吧,主要是腊月里做买卖的小人物不见了,那些个民间的各式手艺人,精灵古怪,都消失了。西峰的大年里甚至都没有几场社火了,当年那些生龙活虎的敲锣打鼓者,还有吹手,还有穿戴古色古香五颜六色高高站立着的柳娃娃纣娃娃们呢?
我们的民间民俗不是单纯一个“年”字,是有年里丰富多彩活灵活现内容的,是有生活气息有生命力的人,那股子精气神。这个不但在大城市已经消失不见了,甚至在小镇那样的城乡结合地段也渐次失传了。
2025年1月21日星期二上午7时5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