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也算是一位喜欢读报的人。记得最早,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从不给我卖任何小人书的父亲突然订了一份《中国少年报》,喜欢得不要不要,每一次期待的心情不要不要,版面活泼生动,琳琅满目,字里行间,每一篇每一图都吸引人的眼球,久久回味
感谢无言少语的父亲,其实您做出每一步正确的选择,都会不经意地影响儿女后来的人生。
我至少是个喜欢阅读的人,阅读完毕,至少都会有自己的独立的思考不是?
会独立思考,是不是人一个最可宝贵的一种品质呢?
八十年代宣传“陈会计”的时候,经常会说到他实事求是的一点,“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就是思考的价值所在吧,这就是保持独立人格的一种特质所在吧。
七九年,小学毕业去乡下妈妈那里过暑期,我给木钵卫生院免费跑邮政所取了一个月的报刊,什么《参考消息》、《大众电影》。这也是除了玩乐,每天必需补充的“精神食粮”,乐此不疲片刻不离的。
八十年代,我们家曾经一度订阅过《西安晚报》,舒同提写的报头,圆润的字体很是亲切,只是纸质有些粗糙疏松。
后来一度,又改订了《北京晚报》,感觉又高大上了一大截子,印象较深的是,八五年春晚过后,一篇公然批评陈冲在晚会现场接受采访时说的几句话,比如“按照你们中国人的习惯,我系了一条红腰带”之类,说这是“数典忘宗”的叛国行为云云。
当时感悟颇深,似乎也深为陈冲的行为而有点不耻。
陈冲那可是我们这代人当时绝对的神仙偶像啊。她怎么也能去了美国呢?
《北京晚报》的“政治正确”还是较一般地域看起来要高的。话又说回来,比起正宗的党刊党报来,“晚报”还是更显生动活泼,更家长里短,接地气一些吧。
上师专的时候,班里订阅了几份报纸,这算是高等学校的一种福利待遇么?每天我都是积极去信箱里取报纸的人。最最喜欢去阶梯教室上大课,这种课人多,杂乱,相对自由,我从不急不抢座位,稳步到后排最高空旷处,然后拿来最新的报纸翘着二郎腿翻阅,怡然自得。只是有时间惹得讲课老师愤怒不已:这样精彩的内容你居然不听,还公然挑衅!
工作以后,每年学校订阅报刊的“繁重”任务我是主动承担了的,无论是公订,还是教职员工及学生的私订,无不井井有条。原因还是想夹杂私心,多订几份自己适心的报刊,也基本都能一一如愿。
说句老实话,在学校的十几年,算是人生当中最可宝贵珍惜的一段光阴吧。每年时新的报纸杂志,还有年年充实、整整一库的各类书籍,这种待遇和享受,给个局长司令都不换啊。
光阴荏苒,时间飞逝。突然有一天,我们不再看电视读报纸了。比方兰州的地方性晚报还时尚的时间,有三四家相互竞争,我们单元楼口订了麻麻一片各式报纸的自助塑料取报箱,街头的书报电话亭也一度泛滥,到今天,却几乎绝迹了。因为报纸纷纷倒闭了,除了最后坚守的党报党刊。
杂志也纷纷倒闭了,虽然我至今说不起某刊某本。甘肃最可珍贵的名片《读者》都已经入不敷出、日薄西山,到了拿财政续命的时候。
无论你怎么努力,印制的如何精美,都扭转不了这个大势大局。打败你的不是同行,而是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
办公室里仍然订阅了几份重要的党刊党报,据我所知,都是硬性的任务。报纸每天辛苦地送上来,厚厚一叠堆放在桌子长,无人问津,一动不动,过十天半月再叫保洁阿姨抱走,扎捆成堆再卖进废品站里。
从组织文章,再到印刷成品,物流配送一整套下来,居然这个链条当中没有一个人懒得去看一眼里边的内容,然后就送进化浆池,完成了最后的闭环运作。
为什么还有人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实际意义又在哪里?又是哪根神经或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又为什么从上至下,无一个人出面制止和更正呢?
至少,这是绝对的浪费,而浪费,这是极大的犯罪。我说这个社会一定是出了某种问题的,罪不是你,就是他们。
回头再说当年陈冲的那句大逆不道的言辞,今天回想也就那么回事。她是多简明单纯、心直口快的一个人啊,比起野心们阴谋家们,那些口是心非口蜜腹剑的阴阳两面人,真正的窃国大盗们来,又算是什么事啊?
我今天依然还是喜欢阅读的,只是不读他们这些破报纸了,你们扯的这些鬼话,我一个标点符号都不信。
2025年1月8日星期三上午9时29分
也曾是个读报人
曾经也算是一位喜欢读报的人。记得最早,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从不给我卖任何小人书的父亲突然订了一份《中国少年报》,喜欢得不要不要,每一次期待的心情不要不要,版面活泼生动,琳琅满目,字里行间,每一篇每一图都吸引人的眼球,久久回味
感谢无言少语的父亲,其实您做出每一步正确的选择,都会不经意地影响儿女后来的人生。
我至少是个喜欢阅读的人,阅读完毕,至少都会有自己的独立的思考不是?
会独立思考,是不是人一个最可宝贵的一种品质呢?
八十年代宣传“陈会计”的时候,经常会说到他实事求是的一点,“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就是思考的价值所在吧,这就是保持独立人格的一种特质所在吧。
七九年,小学毕业去乡下妈妈那里过暑期,我给木钵卫生院免费跑邮政所取了一个月的报刊,什么《参考消息》、《大众电影》。这也是除了玩乐,每天必需补充的“精神食粮”,乐此不疲片刻不离的。
八十年代,我们家曾经一度订阅过《西安晚报》,舒同提写的报头,圆润的字体很是亲切,只是纸质有些粗糙疏松。
后来一度,又改订了《北京晚报》,感觉又高大上了一大截子,印象较深的是,八五年春晚过后,一篇公然批评陈冲在晚会现场接受采访时说的几句话,比如“按照你们中国人的习惯,我系了一条红腰带”之类,说这是“数典忘宗”的叛国行为云云。
当时感悟颇深,似乎也深为陈冲的行为而有点不耻。
陈冲那可是我们这代人当时绝对的神仙偶像啊。她怎么也能去了美国呢?
《北京晚报》的“政治正确”还是较一般地域看起来要高的。话又说回来,比起正宗的党刊党报来,“晚报”还是更显生动活泼,更家长里短,接地气一些吧。
上师专的时候,班里订阅了几份报纸,这算是高等学校的一种福利待遇么?每天我都是积极去信箱里取报纸的人。最最喜欢去阶梯教室上大课,这种课人多,杂乱,相对自由,我从不急不抢座位,稳步到后排最高空旷处,然后拿来最新的报纸翘着二郎腿翻阅,怡然自得。只是有时间惹得讲课老师愤怒不已:这样精彩的内容你居然不听,还公然挑衅!
工作以后,每年学校订阅报刊的“繁重”任务我是主动承担了的,无论是公订,还是教职员工及学生的私订,无不井井有条。原因还是想夹杂私心,多订几份自己适心的报刊,也基本都能一一如愿。
说句老实话,在学校的十几年,算是人生当中最可宝贵珍惜的一段光阴吧。每年时新的报纸杂志,还有年年充实、整整一库的各类书籍,这种待遇和享受,给个局长司令都不换啊。
光阴荏苒,时间飞逝。突然有一天,我们不再看电视读报纸了。比方兰州的地方性晚报还时尚的时间,有三四家相互竞争,我们单元楼口订了麻麻一片各式报纸的自助塑料取报箱,街头的书报电话亭也一度泛滥,到今天,却几乎绝迹了。因为报纸纷纷倒闭了,除了最后坚守的党报党刊。
杂志也纷纷倒闭了,虽然我至今说不起某刊某本。甘肃最可珍贵的名片《读者》都已经入不敷出、日薄西山,到了拿财政续命的时候。
无论你怎么努力,印制的如何精美,都扭转不了这个大势大局。打败你的不是同行,而是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
办公室里仍然订阅了几份重要的党刊党报,据我所知,都是硬性的任务。报纸每天辛苦地送上来,厚厚一叠堆放在桌子长,无人问津,一动不动,过十天半月再叫保洁阿姨抱走,扎捆成堆再卖进废品站里。
从组织文章,再到印刷成品,物流配送一整套下来,居然这个链条当中没有一个人懒得去看一眼里边的内容,然后就送进化浆池,完成了最后的闭环运作。
为什么还有人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实际意义又在哪里?又是哪根神经或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又为什么从上至下,无一个人出面制止和更正呢?
至少,这是绝对的浪费,而浪费,这是极大的犯罪。我说这个社会一定是出了某种问题的,罪不是你,就是他们。
回头再说当年陈冲的那句大逆不道的言辞,今天回想也就那么回事。她是多简明单纯、心直口快的一个人啊,比起野心们阴谋家们,那些口是心非口蜜腹剑的阴阳两面人,真正的窃国大盗们来,又算是什么事啊?
我今天依然还是喜欢阅读的,只是不读他们这些破报纸了,你们扯的这些鬼话,我一个标点符号都不信。
2025年1月8日星期三上午9时2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