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碎纸头
2024-11-18 15:07:47
小时候跟姥姥生活在十来平方米的一孔破窑里,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是一些简单用具:一案一几,一锅一灶,土炕一垒,破席烂被一床,颠倒着睡,也只此罢了。
所谓家具,几只纸做的面缸,一口半人高的水缸,准备给姥姥打棺材的几张白木板子。
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机,没有手电筒,没有电灯。只有一巴掌大小的煤油灯,黑窑窑点灯,半炕炕明。
所以,每年腊八过了大扫房子的时候,说是麻烦,其实也很轻松,只是大冬天的搬进搬出,有点寒意罢了。
家里几乎是没有只言篇语的文字性东西。姥姥不认得字,所以也无此必要。
姥姥是个认死理的,记得小小时候从家里翻一张纸头跑到外边上厕所,姥姥看见是一定要拽住检查一番的,还千叮咛万嘱咐,不能拿带字带画的擦屁股。
那年月,一不留神,会犯法的。
后来认得几个方块字了,想想家里还有几样文字性的东西:
糊墙的报纸,标题里有一句是“战地黄花分外香”。
家里总还是有几本破烂小人书的,一本《小英雄戴碧荣》,一本《机智勇敢打豺狼》,一本长条状的《看图说话》,还有电影版的《打击侵略者》《海岸风雷》。
似乎还买过《惊江怒涛》《黑子》,或者是哥哥买的,已经记忆不准确了。
窑壁上挂过张贴画,鲁迅先生手握毛笔端坐在书桌前的半身像,双目朝前直视,目光炯炯,上边空处有两行他的手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过两年又换了一张,应该是跃进万吨轮船停靠在港口码头,船上边彩旗飘舞。
几乎是能认得几个文字了,可想大约也应该是在,七四七五年前后左右了。
父亲的单位分配住房到炮台巷十二号,搬家那天打扫房间卫生,炕沿贴着的报纸上有悼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康生的黑框眉题及各种人物的唁电。
糊墙的报纸有《参考消息》,上边有“塔斯社”,“勃列日涅夫”的名字。
同院肖家,家里墙壁上张贴过《红灯记》《海港》《青松岭》之类的彩色连环海报。或者还有《智取威虎山》的,也已经记不很清楚了。
再过几年,对门马燕燕家里贴了一张全彩高空俯瞰的“天安门广场全景图”,真是被惊艳到了。那已经算很晚了,至少要到,七七、七八年左右。
那些年,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家,几乎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户无片纸,一地鸡毛。
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今天能够想象得到么?
2024年11月18日星期一14:49:33
家里的碎纸头
小时候跟姥姥生活在十来平方米的一孔破窑里,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是一些简单用具:一案一几,一锅一灶,土炕一垒,破席烂被一床,颠倒着睡,也只此罢了。
所谓家具,几只纸做的面缸,一口半人高的水缸,准备给姥姥打棺材的几张白木板子。
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机,没有手电筒,没有电灯。只有一巴掌大小的煤油灯,黑窑窑点灯,半炕炕明。
所以,每年腊八过了大扫房子的时候,说是麻烦,其实也很轻松,只是大冬天的搬进搬出,有点寒意罢了。
家里几乎是没有只言篇语的文字性东西。姥姥不认得字,所以也无此必要。
姥姥是个认死理的,记得小小时候从家里翻一张纸头跑到外边上厕所,姥姥看见是一定要拽住检查一番的,还千叮咛万嘱咐,不能拿带字带画的擦屁股。
那年月,一不留神,会犯法的。
后来认得几个方块字了,想想家里还有几样文字性的东西:
糊墙的报纸,标题里有一句是“战地黄花分外香”。
家里总还是有几本破烂小人书的,一本《小英雄戴碧荣》,一本《机智勇敢打豺狼》,一本长条状的《看图说话》,还有电影版的《打击侵略者》《海岸风雷》。
似乎还买过《惊江怒涛》《黑子》,或者是哥哥买的,已经记忆不准确了。
窑壁上挂过张贴画,鲁迅先生手握毛笔端坐在书桌前的半身像,双目朝前直视,目光炯炯,上边空处有两行他的手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过两年又换了一张,应该是跃进万吨轮船停靠在港口码头,船上边彩旗飘舞。
几乎是能认得几个文字了,可想大约也应该是在,七四七五年前后左右了。
父亲的单位分配住房到炮台巷十二号,搬家那天打扫房间卫生,炕沿贴着的报纸上有悼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康生的黑框眉题及各种人物的唁电。
糊墙的报纸有《参考消息》,上边有“塔斯社”,“勃列日涅夫”的名字。
同院肖家,家里墙壁上张贴过《红灯记》《海港》《青松岭》之类的彩色连环海报。或者还有《智取威虎山》的,也已经记不很清楚了。
再过几年,对门马燕燕家里贴了一张全彩高空俯瞰的“天安门广场全景图”,真是被惊艳到了。那已经算很晚了,至少要到,七七、七八年左右。
那些年,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家,几乎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户无片纸,一地鸡毛。
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今天能够想象得到么?
2024年11月18日星期一14:4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