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作假时假亦真

2024-10-02 07:50:33

        一直有一个坏习惯:买来的东西赶紧藏起来,一直怕示人。如果真正是一眼到位的,不示人也罢,怕就怕原本就看不清楚的,心存疑问的,如果不搞明白真实状况,就一直懵懂下去,将来还会继续吃亏上当,而且永远进入这类执迷不悟的死循环当中,这才是收藏大忌,最愚蠢且危险的。

        特别是大价钱的东西,特别是经常要经手的麻钱之类。

        最近跑得多了,想明白些事,想让雷麻钱给多看看,掌掌眼。无奈也很失望:

        首先,他自己保险柜里的许多“名誉品”看起来都像是那么回事,又怎么好给别人看东西呢?还有,有些商家出自于种种原因,并不赤心推人,好好说话,让他看东西,真的也说是假的,假的甚至敢说成是真的,漫不经心,吊儿郎当。没个实心人。

        果然,拿了一堆我看起来不怎么顺眼的,雷麻钱看完居然一句都没啃。没啃气是啥意思?是有意见还是没意见,同意真还是同意假呢?说了一句,“这枚钱你有宝泉局的,我有宝源局的”,那意思是真了?让他看东西,看了一个寂寞。最终还是一头雾水。

        但,首先让他看了,知道了他的一个态度,还有别人,还可以继续拿去看,就跟一位感觉自己得了什么怪病的人,多看几个医生,慢慢也就清楚明白了。总有人能说准,说到点子上。

        我只是找了一个雷麻钱,还不知道再找谁看看好呢。

        另外,拿了一件我吃不准的老物件,去地下室直接找顺眼的商人瞧了,他们几乎是一致的意见:东西是对的。

        真话假话不论,先吃了一颗定心丸。至少这东西证明有看头,当年没算太走眼。没把一眼假的搬回家珍藏了多少年。如果,我指如果万一是真的,那就证明是真赚了。

        网上看来一则老故事:

        上海是玩钱最好的地方,几乎没有之一,从晚清到民国到今天都是。说是上海钱币收藏大家余榴梁无意间得来一枚生坑“篆书圣宋通宝背篆书横当五”,觉为不曾见之于谱的孤品,于是拿去送给他的老师另一位钱币大家马定祥先生。马先生的反应挺有意思:说此币太过珍贵,不便收纳,建议送给上海博物馆。于是余先生遵言执行。结果,一月之后,上博退还了此枚珍币,理由是鉴定结果不真。

        后来这枚钱币几经周折,流落海外,如今广泛被视为真品,价值不菲。此钱的图片还在,可以任由观赏。我分析大致是这样的:

        拿钱在手,并非一眼真的东西,总有不舒服的地方,比如比同等币更发深发沉,锈色总感觉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余先生想送给马先生,也顺便请他过过眼。马先生是大家内行,当然也有同样的感觉,但也一句说不清楚,建议送给上博,因为上博也有自己的人马班底,就跟一群医生会诊,七嘴八舌下来,基本就弄清楚了。结果上博把疑点放大,终视为不对。

        后来此币又流落出去,几经周转,又赋予了“金钱”交易的神性,渐渐被视为真迹珍品了。就跟博物馆的“兰亭集序”“耶稣裹尸布”一样,明知道不是当年神物,同样被金钱所扶持,是国中珍宝一样的。

        更利好的是,后来市场上又出现了“背当五”的几枚钱币,有横版竖版,“五”字写法也不一样,虽然没有绝同,至少证明当年是有人试铸过这类的,只是没有最终形成流通罢了。

        我理解判它为“假”者的心态:因为我也经手过类似的钱币,孤品,绝品,有锈有包浆,但就是太“生坑”一些,发点“闷”也发点“沉”,想说一句“一眼真”很不容易。但凡鉴定古币的时候,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如果是大珍名誉品,如果是生坑的,那首先一定是万分警觉的,因为有高手只在此上面作文章下功夫,那是相当一丝不苟。就是为了能瞒过行家里手的眼睛。这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层出不穷。

        鉴定这行里,因为没有统一的科学标准,人者见仁,智者见智,肉眼凡人,说是行业里的遗憾吧,也是乐趣所在。瞎里买,再瞎里卖,跟击鼓传花的游戏一样,直到哪一天,有一种手段确实证明是假的,那就砸在谁手里,谁自认倒霉吧。

        如果事事确凿,那得有多无聊寂寞呢。

        假作真来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是古玩行里的至理也。

 

 

                                                             2024102日星期三上午732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前一篇: 不仅如此 后一篇:真心的人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