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三观的不同。
所以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同性如此,异性也皆然。
我指,真心的那种。至于物质的需求,那是另一回事情,与灵魂的相近相似相通完全不搭边际的。
欣赏一个人,或者喜欢上一个人,可以是物质需求的,也可以是心灵相通的,但本质一定是后者。
许多人,走了捷径,直接放弃另路,因为终归下来,物质需求战胜了一切,因为人的生存还是物质的。而灵魂这东西,怎么说呢,只是短暂的,一时一时的,属于年轻时候的。如果真正有了物质,那么,你所需要的灵魂,应该还是不怎么缺稀的,想要想找,就可以得到的。于是,灵魂的需求就显得,不那么必需和重要了,有时候甚至廉价与卑微。
这就是往往,“有情人不得成为眷属”的真正原因。
看多了,世界或者周边,无不如此。在灵与肉间,谁会坚守灵的至上神圣呢?一个个,坠落到纯粹的肉体吸引与物质追求,变得不堪入目了。
所谓的“忘了初心”,即是如此吧。越是到了后来,晚年,越是坚定了自我的选择与认同,而对年轻时候的理想与轻狂,而耻笑不已。
是的,人是越来越现实了,越来越物质了,渐渐堆积起一身的肥肉。而灵,似乎是越来越遥远,以至于虚无缥缈了。
这就是,为什么,越活到老,朋友越少。年轻时候八拜结交、引吭高歌的,也渐行渐远了。原因大致是一样的,大家都有了这种认同,然后都不约而同集体扭转了方向,各自向各自的物质看齐,所有人的目光一致性的,分散掉了。
试问,能坚守一辈子的,可有否?可能否?就像一个人举枪瞄准一个目标,一时可以,一阵可以,一天可以,几十年如一日,还可否?
但庆幸的是,至少还有这份认知,还愿意为此守护。心里,对精神的感知领悟,总是多于物质。物质这东西,多少是个够,啥时间才是个头?而对精神的守望,却是自我活着的,搁置于心间的一盏明灯,虽然微弱,却一直存有温度。
世上一定有同样感受的人,虽然一时没有寻找到,只是知道,有太多这样的同行者们。无所谓,做好自己,一路坚守,这就是生活的动力,也是意义所在。
2024年8月27日星期二上午7时36分
灵与肉
人与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三观的不同。
所以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同性如此,异性也皆然。
我指,真心的那种。至于物质的需求,那是另一回事情,与灵魂的相近相似相通完全不搭边际的。
欣赏一个人,或者喜欢上一个人,可以是物质需求的,也可以是心灵相通的,但本质一定是后者。
许多人,走了捷径,直接放弃另路,因为终归下来,物质需求战胜了一切,因为人的生存还是物质的。而灵魂这东西,怎么说呢,只是短暂的,一时一时的,属于年轻时候的。如果真正有了物质,那么,你所需要的灵魂,应该还是不怎么缺稀的,想要想找,就可以得到的。于是,灵魂的需求就显得,不那么必需和重要了,有时候甚至廉价与卑微。
这就是往往,“有情人不得成为眷属”的真正原因。
看多了,世界或者周边,无不如此。在灵与肉间,谁会坚守灵的至上神圣呢?一个个,坠落到纯粹的肉体吸引与物质追求,变得不堪入目了。
所谓的“忘了初心”,即是如此吧。越是到了后来,晚年,越是坚定了自我的选择与认同,而对年轻时候的理想与轻狂,而耻笑不已。
是的,人是越来越现实了,越来越物质了,渐渐堆积起一身的肥肉。而灵,似乎是越来越遥远,以至于虚无缥缈了。
这就是,为什么,越活到老,朋友越少。年轻时候八拜结交、引吭高歌的,也渐行渐远了。原因大致是一样的,大家都有了这种认同,然后都不约而同集体扭转了方向,各自向各自的物质看齐,所有人的目光一致性的,分散掉了。
试问,能坚守一辈子的,可有否?可能否?就像一个人举枪瞄准一个目标,一时可以,一阵可以,一天可以,几十年如一日,还可否?
但庆幸的是,至少还有这份认知,还愿意为此守护。心里,对精神的感知领悟,总是多于物质。物质这东西,多少是个够,啥时间才是个头?而对精神的守望,却是自我活着的,搁置于心间的一盏明灯,虽然微弱,却一直存有温度。
世上一定有同样感受的人,虽然一时没有寻找到,只是知道,有太多这样的同行者们。无所谓,做好自己,一路坚守,这就是生活的动力,也是意义所在。
2024年8月27日星期二上午7时3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