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的“东方红小学”那可多了去了。我单指属于我的那所小镇的。
当年的小镇可不大,却也算是三万平方公里二百万人口七个县的超级中心城市,但穷的一匹。人口怕只有万把人,一条南北走向的八里长街,估计都没有八里,点一根烟都能走完,街上满眼都是“熟人”,这就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关于小镇,当时就有顺口溜是:“西峰无峰,东湖无湖,小什字不小,大什字不大。”意思自己理解。
小镇大致能有二所幼儿园四所小学三所中学。幼儿园分别是南街幼儿园和北街幼儿园。小学分别是:东方红、团结、向阳、新建。中学分别是一中、二中、三中。关于小学,当时就有顺口溜是:“向阳的土匪新建的贼,东方红的料片子,团结的老回回。”什么意思,也去自己体会。
炮台巷在小镇的南面,南大街的分岔上,离“东方红(小学)”算是最近,我便是“就近”上了。
南大街最南端快到尽头,有一所超级大广场,是小镇人民集体活动的中心,名曰“东方红广场”。小学就紧靠在广场边上,所以才叫“东方红小学”。学校离着庆阳地委一步之遥,位置也算金贵,为什么说能上这所小学的都叫“料片子”呢。
学校面积不大不小,有五、六、七、八排平房,一个有戏台的小型广场,一个更大一点的运动操场。中间是“工”字型的教导中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地下还有七十年代初挖的人防工事,小时候还上点着牛毛毡进去疯玩过。
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每年级两个班,算起来至少有十二个班,规模大概有六、七百人吧。
我的班主任是上海知青周瑞芬,教语文的,三十来岁,个不高,戴一付黑框眼镜,说不算太标准的普通话,很是和蔼可亲。她爱人也是学校的老师,精瘦,略高一点的个子,家就在学校后边的单身宿舍里,夫妻两个人对话的时候一口江南腔调,一句都听不懂。
数学老师叫汪明敏,北京知青,一口京腔京韵的标准口音,个子大,长面孔,清癯,说话嗓门高,待人热情,批评严厉中不失温和,待小孩子们也特别友善。
教音乐的有一位年轻圆脸女教师,已经叫不上名字了,拉手风琴,喜欢讲故事,曾经听过她讲过惊险恐怖故事《古刹魔影》,还有《安徒生童话》,什么“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等等。她教唱的估计有《石油工人一声吼》,可能还有《红星歌》《小小竹排江中游》《渔家儿女在海边》等。
后来教音乐的是贾老师,大个子,一头卷头发,脾气暴躁,爱动手打人。他教的歌至今还能记得有《小山鹰飞得高》《我的祖国》《松花江上》等等。
因为学制转变,四年级还多上了一个学期。当时组织了一批学生跳级,我还真就参加了跳级考试,只是“解名尽处是孙山,我名更在孙山外。”同级生跳上的有马文波、常文哲、甘诚等。
五年级的时候,班主任作了调整,一个更年轻的北京知青任惠鹃接了周老师,还教语文。虽然只带了一年多时间,但却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我唯一得过“三好学生”,就在任老师带班的时候。
学校教导处有个姓姚的主任,三角眼睛,单薄干瘦,但他握有生杀大权,给个处分,开除学籍一类都是他亲自操刀宣布。“天下无人不识君”,名气也超过校长。
学校卫生所有一名胖阿姨大夫,平常有个小擦小碰,头痛脑热的,都在此处理。后来离开学校到了中学才知道,她是我中学同学王伯当的母亲。
露天小广场每周几乎都有全体大会,有时候批斗违规纪不良学生,有时候还唱唱歌曲,演演小节目啥的。比方我听到独唱歌曲《红梅赞》,看过小舞蹈《大寨呀克西》。
周四下午学生放假。老师们集中政治学习。
每学期都要去小什字电影看包看若干场电影,看过有印象的,排名不分先后:《小锣号》《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烽火少年》《平原游击队》《阿夏河的秘密》《反击》《园丁之歌》歌舞大片《东方红》等。
每年春季举办一次全校规模的运动会,三天时间,雷打不动。
学校至少组织过一次文艺汇演,就在校门口的灯光球场里,我参加过集体舞蹈《狼窝掌虎头山》的演出。
学校里设有各种兴趣班,比如体操队、排球队等等。也有至少两台水泥乒乓案子,人见人抢。
体育课内容很丰富,翻垫子打排球做体操全都有。甚至还扔过手榴弹,那种可以发烟的模拟弹,挺正规的。
社会实践,学校分期分批参观过:火柴厂、毛纺厂、卷烟厂、农机二厂等等。去过田间地头辨苗识麦。
每年秋季都下乡去支农帮农,经常就在离得比较近的秦霸岭公社帮着收玉米,一干就是一天整,自带馍馍咸菜。
现在能想起来的同学,“猴女子”杨丽娟,在同城兰州,估计现在也已经退休了吧。同过班的高小玮,后改了名字,居然跟我千里之外同一个单位,这得是什么缘份。
班长米军,上过前线,复员在地区运输公司当了卡车司机,后出车祸高位截瘫,开了家小门市自力更生。
好朋友索革宁,在地区公安交管所上班。
好朋友朱海宏,在地区银行工作,已经退休。
当年父辈同在一个单位的同学有张红、崔权。住一个巷子的崔玉花。家在保卫部巷子后来考上清华的班长夏兰生。一个姓沈名沈毅的,秦霸岭村一个叫郑利华的,一个当过班长姓王名皓的,一个高度近视叫张楠楠的,一个北京藉高个叫王瓅的(王字旁一个乐字),一个父亲是老师叫翟丹海的。爱吊鼻涕的邓小宁,后改靳小宁。一个官员的子弟韩庆生,一个小我一岁的姚雷,一个爱讲故事的何韶,后来转学不知所终。一个跟我同过桌,还偷偷喜欢上的川妹子邓农。
同级不同班的还有李瑛、王欣、张小兵、刘峰宁等。
特别指出还有一名叫杨诚的附读生……
如果指着照片,也许还能说出来更多。
七九年夏天小学毕业了,离开了“东方红”,考到庆阳一中。其实就是从小镇的南头跑到中间,距离也没多远。
我很怀念它,怀念周瑞芬老师,汪明敏老师,还有姚主任他们。很怀念这一众叫得上名叫不上名字的同学们。看着老照片,一个个都是鲜活的面容。
2024年8月23日星期五上午9时9分
我的“东方红”
天下的“东方红小学”那可多了去了。我单指属于我的那所小镇的。
当年的小镇可不大,却也算是三万平方公里二百万人口七个县的超级中心城市,但穷的一匹。人口怕只有万把人,一条南北走向的八里长街,估计都没有八里,点一根烟都能走完,街上满眼都是“熟人”,这就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关于小镇,当时就有顺口溜是:“西峰无峰,东湖无湖,小什字不小,大什字不大。”意思自己理解。
小镇大致能有二所幼儿园四所小学三所中学。幼儿园分别是南街幼儿园和北街幼儿园。小学分别是:东方红、团结、向阳、新建。中学分别是一中、二中、三中。关于小学,当时就有顺口溜是:“向阳的土匪新建的贼,东方红的料片子,团结的老回回。”什么意思,也去自己体会。
炮台巷在小镇的南面,南大街的分岔上,离“东方红(小学)”算是最近,我便是“就近”上了。
南大街最南端快到尽头,有一所超级大广场,是小镇人民集体活动的中心,名曰“东方红广场”。小学就紧靠在广场边上,所以才叫“东方红小学”。学校离着庆阳地委一步之遥,位置也算金贵,为什么说能上这所小学的都叫“料片子”呢。
学校面积不大不小,有五、六、七、八排平房,一个有戏台的小型广场,一个更大一点的运动操场。中间是“工”字型的教导中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地下还有七十年代初挖的人防工事,小时候还上点着牛毛毡进去疯玩过。
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每年级两个班,算起来至少有十二个班,规模大概有六、七百人吧。
我的班主任是上海知青周瑞芬,教语文的,三十来岁,个不高,戴一付黑框眼镜,说不算太标准的普通话,很是和蔼可亲。她爱人也是学校的老师,精瘦,略高一点的个子,家就在学校后边的单身宿舍里,夫妻两个人对话的时候一口江南腔调,一句都听不懂。
数学老师叫汪明敏,北京知青,一口京腔京韵的标准口音,个子大,长面孔,清癯,说话嗓门高,待人热情,批评严厉中不失温和,待小孩子们也特别友善。
教音乐的有一位年轻圆脸女教师,已经叫不上名字了,拉手风琴,喜欢讲故事,曾经听过她讲过惊险恐怖故事《古刹魔影》,还有《安徒生童话》,什么“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等等。她教唱的估计有《石油工人一声吼》,可能还有《红星歌》《小小竹排江中游》《渔家儿女在海边》等。
后来教音乐的是贾老师,大个子,一头卷头发,脾气暴躁,爱动手打人。他教的歌至今还能记得有《小山鹰飞得高》《我的祖国》《松花江上》等等。
因为学制转变,四年级还多上了一个学期。当时组织了一批学生跳级,我还真就参加了跳级考试,只是“解名尽处是孙山,我名更在孙山外。”同级生跳上的有马文波、常文哲、甘诚等。
五年级的时候,班主任作了调整,一个更年轻的北京知青任惠鹃接了周老师,还教语文。虽然只带了一年多时间,但却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我唯一得过“三好学生”,就在任老师带班的时候。
学校教导处有个姓姚的主任,三角眼睛,单薄干瘦,但他握有生杀大权,给个处分,开除学籍一类都是他亲自操刀宣布。“天下无人不识君”,名气也超过校长。
学校卫生所有一名胖阿姨大夫,平常有个小擦小碰,头痛脑热的,都在此处理。后来离开学校到了中学才知道,她是我中学同学王伯当的母亲。
露天小广场每周几乎都有全体大会,有时候批斗违规纪不良学生,有时候还唱唱歌曲,演演小节目啥的。比方我听到独唱歌曲《红梅赞》,看过小舞蹈《大寨呀克西》。
周四下午学生放假。老师们集中政治学习。
每学期都要去小什字电影看包看若干场电影,看过有印象的,排名不分先后:《小锣号》《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烽火少年》《平原游击队》《阿夏河的秘密》《反击》《园丁之歌》歌舞大片《东方红》等。
每年春季举办一次全校规模的运动会,三天时间,雷打不动。
学校至少组织过一次文艺汇演,就在校门口的灯光球场里,我参加过集体舞蹈《狼窝掌虎头山》的演出。
学校里设有各种兴趣班,比如体操队、排球队等等。也有至少两台水泥乒乓案子,人见人抢。
体育课内容很丰富,翻垫子打排球做体操全都有。甚至还扔过手榴弹,那种可以发烟的模拟弹,挺正规的。
社会实践,学校分期分批参观过:火柴厂、毛纺厂、卷烟厂、农机二厂等等。去过田间地头辨苗识麦。
每年秋季都下乡去支农帮农,经常就在离得比较近的秦霸岭公社帮着收玉米,一干就是一天整,自带馍馍咸菜。
现在能想起来的同学,“猴女子”杨丽娟,在同城兰州,估计现在也已经退休了吧。同过班的高小玮,后改了名字,居然跟我千里之外同一个单位,这得是什么缘份。
班长米军,上过前线,复员在地区运输公司当了卡车司机,后出车祸高位截瘫,开了家小门市自力更生。
好朋友索革宁,在地区公安交管所上班。
好朋友朱海宏,在地区银行工作,已经退休。
当年父辈同在一个单位的同学有张红、崔权。住一个巷子的崔玉花。家在保卫部巷子后来考上清华的班长夏兰生。一个姓沈名沈毅的,秦霸岭村一个叫郑利华的,一个当过班长姓王名皓的,一个高度近视叫张楠楠的,一个北京藉高个叫王瓅的(王字旁一个乐字),一个父亲是老师叫翟丹海的。爱吊鼻涕的邓小宁,后改靳小宁。一个官员的子弟韩庆生,一个小我一岁的姚雷,一个爱讲故事的何韶,后来转学不知所终。一个跟我同过桌,还偷偷喜欢上的川妹子邓农。
同级不同班的还有李瑛、王欣、张小兵、刘峰宁等。
特别指出还有一名叫杨诚的附读生……
如果指着照片,也许还能说出来更多。
七九年夏天小学毕业了,离开了“东方红”,考到庆阳一中。其实就是从小镇的南头跑到中间,距离也没多远。
我很怀念它,怀念周瑞芬老师,汪明敏老师,还有姚主任他们。很怀念这一众叫得上名叫不上名字的同学们。看着老照片,一个个都是鲜活的面容。
2024年8月23日星期五上午9时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