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经济

2024-08-20 08:07:40

  都说是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下降通道,大萧条起来,可是,日子还是正常过着,菜市场每天人来人往,拥挤不堪,夜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

  隍庙也是,该出摊的一直在出,该逛三的还在逛三,再看摊上的东西,一样不少,一件不降。

  不管是市场上的萝卜白菜,还是古董摊上的珠珠串串,我没有见到直线掉价甩卖的。

  当然,也不曾出现过去电影镜头里的那种卖儿卖女插标卖身的。

  这说明什么?

  说明,经济萧条,民间的感知力反应度并没有纸媒说的那般强烈。

  你说说,一个城市,停几个楼盘不开发,几条铁路或者大工程不开挖,影响到民生的什么了?应该说啥都没有。经济好的时候,到处都有工地,到处都在干。经济不好的时候,也许只有几处在干,不干就不干,时时在开工,时时在停工,时时又在复工。这不很正常么?

  一个大前提就是,只要国家不陷入整体的动乱,或者战争当中。只要国家是和平运转的,那么,一切就都是正常的。

  就像开一辆汽车上路,有时候道路平坦,一路逛飙,没问题。有时候路段不好,坑坑洼洼,降一点速,小心一些,也没有毛病,有时候遇到特殊情况,走了一段省道乡路,也可以,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暂时一阵,很快,就又是大道朝天,无往不利了。

  坐车的人,更是感知不到驾驶员的这种选择和艰辛,有时候也许是清醒而担忧的,大多数情况是,坐者说说笑笑,只顾谈论自己的话题,或者被摇得迷迷瞪瞪,酣酣而睡,一睁眼,又是超级坦途,以为一直都是这样子呢。

  都说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其实绝大多数情况下,你是不知道的。经济如同是饮酒醉,是个非常非常缓慢的感应过程,等你觉得有些温暖或者略感寒意间,可能这个劲道早就过去了。

  隍庙里最“热闹”的,就是二千年刚刚过的那个时间,出摊撂货的特别多,原因大概只有一个,就是九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下岗浪潮过于猛烈,而兰州又是一个产业工人比重非常大的重型工业城市,许多失业下岗又再就业的,直接选择起在隍庙里买卖古旧破烂了。

  这算是近二十年里,最大的一场经济动荡吧,现在这段日子根本算不上。

  依我看,所谓的艺术品市场萧条,那是指北京香港的拍卖会吧,指马末都这些手里有高端品大家伙的一伙吧,他们的圈子感觉到些许寒意了。这与兰州民间底层,地下室里的这伙人,是不搭边界的。

  你们降与不降,卖与不卖,都与我们无关。都说是邮票市场行情彻底毁坏掉了,但卖集邮品的铺子还在,不少,还都有价,价格也不低,想白菜样的捡货,那也是不可能的。过去卖一百一册的,今天还是一百,甚至都要一百一。按他们的说法,卖一百一,都不赚。

  雷老的麻钱也是有价的,过去啥价现在啥价,也没见得他急用钱花,着忙甩货,看情行,这一天下来生意买卖也还是有的。

  我的感知是,该降的一样没降,要花钱的地方,都一律要价不菲,得了,这就是生活常态吧,一点都不新奇。

 

                  2024820日星期二上午723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前一篇: 老雷其人 后一篇:此风不可长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