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中后期,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社会上的长途车许多还是老“兰州”。
老“兰州”,短而圆,面包状,黄车顶,绿车身,顶上有行礼架子,能拉二十来人。最经典的是,车窗还是提拉式的,跟当年的绿皮火车相似。估计不出意外,这就是模仿当年苏联那一款式的。那年月,来来回回,甘肃公路上的长途车大都是这一款。
七十年代初,甘肃某偏远小山村,每天下午四点左右,一群孩子自动围聚在乡村公路边,等着看一辆绿皮车准时通过,然后一通欢呼,应该正是这款老“兰州”。围观的孩子中,就有一个才六岁多的我。
九一年夏,还是坐这种长途车从省城返回小镇,半路上一个放牛娃子手闲,扔了块石头,砸坏了一扇车窗玻璃,司机找不到跑掉的“凶手”,就免了一位乘客的车票钱,让他下车赶着牛,一路慢行了十里八里,转手几十块钱卖给路边村民,算是抵了车玻璃钱,当时就是这种提拉式的。算是一段小插曲吧。
记得上班第一次坐通勤,也是同款“兰州”,只是没几天很快弃用了,也许质量太次,维护成本太高,或者到了正寝的年岁。然后就引来几辆甘肃“驼铃”,听说是老“兰州”的升级版,没两年又淘汰掉了,不知道是啥子原因。
九十年代初,忽又引进了至少两辆进口客车,似乎叫“大波兰”的,车窗是那种从未见过的超大玻璃,有隔断封闭式的,拉客量也大,至少有三十多座位,当时全兰州也没几辆,很是拉风。
这车通勤不敢用,一般只固定拉客。
接下来就是“黄海”,感觉这车不如“波兰”大,但也比“驼铃”强,至少一下子方正多了,看着也高大顺眼,加长了不少,似乎也能拉三十来人。
然后就是第二代“黄海”接力。单位很中意“黄海”车的性价比,连续几代都是丹东“黄海”,所以对这个印象颇深。
最厉害的是,九十年代中后期,不知道为啥,突然引来一辆超级豪华大客车,正是原装正版日本的“三菱”,那长度,那高度,那驾驶室,那座椅的舒适度,那装潢的精美度,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特别是一车能拉五十来人,超级凶猛。总之,高大帅气,做工精良,人见人爱,明显跟所有客车不是一个档次,当时听说价格要到近百万,这对那个年代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一个吃国家财政的,怎么能有如此奢华的大手笔呢?没过一两年,这辆车就从视野里消失了,听说是有人提了意见,不得已卖给嘉市旅游局了,后来又听说这车被撞了,最终什么结局不得而知。
进入二十一世纪,单位又改换门庭,引进来厦门“大金龙”,这款车也很是威武雄壮,舒适度丝毫不亚于当年的进口“三菱”,从此开始迭代,金龙一,金龙二,金龙三,一直到今天。中间一度也引进过四辆中巴,就是威名赫赫的日本“考斯特”,听司机师傅们说,真是辆好车。后来又有引进,只是改成四川成都产的了,品质跟原装相比就不知道了。
可以这样说,从“三菱”“宇通”“金龙”起,中国社会上的大客品质已经迅速跟上了国际节奏。这才二十来年的功夫,简直就是一个天翻地覆,换了人间。
顺便说上一句,当年曾经一度火热的长途客车市场,却也渐渐凋敝。啥原因,你思考。
2024年8月16日星期五上午8时54分
所见大巴
八十年代中后期,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社会上的长途车许多还是老“兰州”。
老“兰州”,短而圆,面包状,黄车顶,绿车身,顶上有行礼架子,能拉二十来人。最经典的是,车窗还是提拉式的,跟当年的绿皮火车相似。估计不出意外,这就是模仿当年苏联那一款式的。那年月,来来回回,甘肃公路上的长途车大都是这一款。
七十年代初,甘肃某偏远小山村,每天下午四点左右,一群孩子自动围聚在乡村公路边,等着看一辆绿皮车准时通过,然后一通欢呼,应该正是这款老“兰州”。围观的孩子中,就有一个才六岁多的我。
九一年夏,还是坐这种长途车从省城返回小镇,半路上一个放牛娃子手闲,扔了块石头,砸坏了一扇车窗玻璃,司机找不到跑掉的“凶手”,就免了一位乘客的车票钱,让他下车赶着牛,一路慢行了十里八里,转手几十块钱卖给路边村民,算是抵了车玻璃钱,当时就是这种提拉式的。算是一段小插曲吧。
记得上班第一次坐通勤,也是同款“兰州”,只是没几天很快弃用了,也许质量太次,维护成本太高,或者到了正寝的年岁。然后就引来几辆甘肃“驼铃”,听说是老“兰州”的升级版,没两年又淘汰掉了,不知道是啥子原因。
九十年代初,忽又引进了至少两辆进口客车,似乎叫“大波兰”的,车窗是那种从未见过的超大玻璃,有隔断封闭式的,拉客量也大,至少有三十多座位,当时全兰州也没几辆,很是拉风。
这车通勤不敢用,一般只固定拉客。
接下来就是“黄海”,感觉这车不如“波兰”大,但也比“驼铃”强,至少一下子方正多了,看着也高大顺眼,加长了不少,似乎也能拉三十来人。
然后就是第二代“黄海”接力。单位很中意“黄海”车的性价比,连续几代都是丹东“黄海”,所以对这个印象颇深。
最厉害的是,九十年代中后期,不知道为啥,突然引来一辆超级豪华大客车,正是原装正版日本的“三菱”,那长度,那高度,那驾驶室,那座椅的舒适度,那装潢的精美度,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特别是一车能拉五十来人,超级凶猛。总之,高大帅气,做工精良,人见人爱,明显跟所有客车不是一个档次,当时听说价格要到近百万,这对那个年代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一个吃国家财政的,怎么能有如此奢华的大手笔呢?没过一两年,这辆车就从视野里消失了,听说是有人提了意见,不得已卖给嘉市旅游局了,后来又听说这车被撞了,最终什么结局不得而知。
进入二十一世纪,单位又改换门庭,引进来厦门“大金龙”,这款车也很是威武雄壮,舒适度丝毫不亚于当年的进口“三菱”,从此开始迭代,金龙一,金龙二,金龙三,一直到今天。中间一度也引进过四辆中巴,就是威名赫赫的日本“考斯特”,听司机师傅们说,真是辆好车。后来又有引进,只是改成四川成都产的了,品质跟原装相比就不知道了。
可以这样说,从“三菱”“宇通”“金龙”起,中国社会上的大客品质已经迅速跟上了国际节奏。这才二十来年的功夫,简直就是一个天翻地覆,换了人间。
顺便说上一句,当年曾经一度火热的长途客车市场,却也渐渐凋敝。啥原因,你思考。
2024年8月16日星期五上午8时5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