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笑的文字
2024-08-09 09:33:20
张掖路算是兰州的“王府井”了,一直都是,几十年里都是,一百年里都算是。
三十多年前初到兰州,最喜欢来的就是这地方,街不算太长,略有些曲窄,人来车嘶古树档路遮盖,甚至显得混乱污浊。街两旁的铺面,许多还是解放前或者文革中的风貌样子,二层楼式的居多,只是附加了改革开放后的各类广告,显得有些缤纷百搭。
记忆里最深刻的,就是张掖路新华书店旁边某出檐屋头,有一幅巨幅喷绘的低胸吊带侧身彩色伊里莎白·泰勒的画像,艳美绝伦。
张掖路上最钟爱的去处就是新华书店了,二层楼,门面不算太大,书超级多,堪称海量,任何时段人拥挤不动。
这就是当年的文化氛围,远超现在的一切。也是,当年就算是一场电影,那也可能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动的。
书店,每回下兰州我是雷打不动必去的,单纯就为去而去,过过眼瘾。有时候会买一、两本,更多时候只是翻翻看看,留连忘返。记得有一回为了印证某件事情,找到了一本《徐向前回忆录》还是《许世友回忆录》,因为太贵不想买,干脆现场摘抄,营业员见人多杂乱,还专门把我让到柜台里让我就着堆放在地上的大图书包抄写。
我第一本关于古钱币的书籍,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也是在这里买的。
还买过李敖的《千秋评论》,我以为是最好的,惊掉下巴的一本评论集。
书店对面,记得有家文化用品商店,里边卖笔墨纸砚油彩一类,有段时间对油画感兴趣,经常跑这里采购,甚至买了一卷画布扛到二百里外的乡下。
书店隔条马路,还是在张掖路上,就是大名鼎鼎的城隍庙了,这里的故事数不胜数,我进出了三十多年,故事颇多且略过不提。
张掖路靠近西关的地方,拐到街背后,有家二楼的录像厅,经常放一些外国的大片巨片,估计都是不能正常公开的,比如许多奥斯卡的,也是时不时要光顾一下,或者说只要合适,是必须要看上一场的。
张掖路上是其实最多的还是买各类吃食的店铺,但统统印象不深,因为不是专意为这个而来的。某年月日,老同学重返兰州,在张掖路上走着走着忽然说,前边应该有一家卖甜食的老字号店,当年每次都过过瘾。再走几步,果然是,果然还在。
新华书店旁边,跟隍庙隔着的那条街就是通渭路吧,直角拐弯,另有一家兰州古籍书店,这是另类的,放置一些很“古董”的东西,比如《辞海》《辞源》,成行成排的马列毛选,或者更加生僻一些的玩意儿。我曾经在这里真实翻阅过一些东西,比如,精装本的《齐奥塞斯库选集》,很多卷,十卷八卷是有的。还有精装本的《金日成选集》,也是很多卷一长排。随便看里边的一篇,跟《毛选》的内容是大致相同,你可以展开想象,甚至语调语气,遣词造句,无不高度相似,都是把国家和人民挂在嘴边,三句话不离的。
多少人,多少知识分子,作家写手,为这些文字垃圾费心了心力,这不,都搁在这里,我不能说是角落里,蒙生尘灰,无人问津。
古藉书店跟旁边新华书店并不遥远,但热闹程度当年便堪称是冰火两重天。而这些伟人的著作,就更是等同于空洞无物的。
这都是几十年前的回忆了,今天突然想起来,莞尔一笑。张掖路繁华依旧,而新华书店已经风光不再,而那家古藉书店如果不倒闭,但这些精美的大部头著作,是应该早就化成纸浆了吧,甚至连个文物都算不上数。
都是一句不说人话的,因为他们是仙神。
2024年8月9日星期五上午8时59分
可笑的文字
张掖路算是兰州的“王府井”了,一直都是,几十年里都是,一百年里都算是。
三十多年前初到兰州,最喜欢来的就是这地方,街不算太长,略有些曲窄,人来车嘶古树档路遮盖,甚至显得混乱污浊。街两旁的铺面,许多还是解放前或者文革中的风貌样子,二层楼式的居多,只是附加了改革开放后的各类广告,显得有些缤纷百搭。
记忆里最深刻的,就是张掖路新华书店旁边某出檐屋头,有一幅巨幅喷绘的低胸吊带侧身彩色伊里莎白·泰勒的画像,艳美绝伦。
张掖路上最钟爱的去处就是新华书店了,二层楼,门面不算太大,书超级多,堪称海量,任何时段人拥挤不动。
这就是当年的文化氛围,远超现在的一切。也是,当年就算是一场电影,那也可能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动的。
书店,每回下兰州我是雷打不动必去的,单纯就为去而去,过过眼瘾。有时候会买一、两本,更多时候只是翻翻看看,留连忘返。记得有一回为了印证某件事情,找到了一本《徐向前回忆录》还是《许世友回忆录》,因为太贵不想买,干脆现场摘抄,营业员见人多杂乱,还专门把我让到柜台里让我就着堆放在地上的大图书包抄写。
我第一本关于古钱币的书籍,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也是在这里买的。
还买过李敖的《千秋评论》,我以为是最好的,惊掉下巴的一本评论集。
书店对面,记得有家文化用品商店,里边卖笔墨纸砚油彩一类,有段时间对油画感兴趣,经常跑这里采购,甚至买了一卷画布扛到二百里外的乡下。
书店隔条马路,还是在张掖路上,就是大名鼎鼎的城隍庙了,这里的故事数不胜数,我进出了三十多年,故事颇多且略过不提。
张掖路靠近西关的地方,拐到街背后,有家二楼的录像厅,经常放一些外国的大片巨片,估计都是不能正常公开的,比如许多奥斯卡的,也是时不时要光顾一下,或者说只要合适,是必须要看上一场的。
张掖路上是其实最多的还是买各类吃食的店铺,但统统印象不深,因为不是专意为这个而来的。某年月日,老同学重返兰州,在张掖路上走着走着忽然说,前边应该有一家卖甜食的老字号店,当年每次都过过瘾。再走几步,果然是,果然还在。
新华书店旁边,跟隍庙隔着的那条街就是通渭路吧,直角拐弯,另有一家兰州古籍书店,这是另类的,放置一些很“古董”的东西,比如《辞海》《辞源》,成行成排的马列毛选,或者更加生僻一些的玩意儿。我曾经在这里真实翻阅过一些东西,比如,精装本的《齐奥塞斯库选集》,很多卷,十卷八卷是有的。还有精装本的《金日成选集》,也是很多卷一长排。随便看里边的一篇,跟《毛选》的内容是大致相同,你可以展开想象,甚至语调语气,遣词造句,无不高度相似,都是把国家和人民挂在嘴边,三句话不离的。
多少人,多少知识分子,作家写手,为这些文字垃圾费心了心力,这不,都搁在这里,我不能说是角落里,蒙生尘灰,无人问津。
古藉书店跟旁边新华书店并不遥远,但热闹程度当年便堪称是冰火两重天。而这些伟人的著作,就更是等同于空洞无物的。
这都是几十年前的回忆了,今天突然想起来,莞尔一笑。张掖路繁华依旧,而新华书店已经风光不再,而那家古藉书店如果不倒闭,但这些精美的大部头著作,是应该早就化成纸浆了吧,甚至连个文物都算不上数。
都是一句不说人话的,因为他们是仙神。
2024年8月9日星期五上午8时5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