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前的小镇西峰基本还是南北一条十里长街,中间一个小什子、一个大什子。
西峰有句古话:小什子不小,大什子不大,东湖没水,西峰没峰。
小什子在长街正中间,有两个转角百货商店,一座电影院。电影院是那个年代人们独有的文化精神圣地,这个就不用多说了。
大什字离小什字其实不远,五百来米,有南城壕农贸集市,三五成集,也是热闹异常,只是规模及影响力比小什字略有不及。
今天要讲的是大什字西南角的西峰文化馆,人民群众的另一个精神家园。
文化馆里大致有这样几个小门类,一是图书馆,有书库三、四间,摆满了各类书藉,大都是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新出的,至少说明这个书馆的大规模成型开放,是在八十年代以后的。按当时我的印象,应该是所见最大最齐全的。借阅时需要单位出具带公章的证明,押金五元。我那时候还是个初中生,找了同学朱海宏帮忙,让他已经参加工作的姐姐开了证明,押金也是他出的,等于我用“朱海宏”的借书证看了三、四年的书,在此再谢,当铭记终生。
另一个是图书馆旁边的阅览室。里边是清一色的时新杂志。中国的杂志也是改开以后才百花齐放遍地开花的,这个不用多说,是与图书馆同步建设起来的。
最后一个就说到博物馆了。庆阳地区七县共计三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所有的历代文物精品,都堆放在文化馆大院东侧的几间平房里。
这里我用了一个名词:堆放。对头。八十年代初,我时常进去逛一圈,里边主要就是文革时候流行的那种长条状的玻璃柜台,柜里放着相对珍贵或者脆弱一点的文物,印象中比如有几千年前的粟米的炭化颗粒样品等等。
一整颗完整的古象牙就裸摆在柜面上,让人触及。当时来说,此物已经相当震憾了。
房间转角墙根,到处堆着石雕和彩陶镇墓兽,相貌凶熬逼人。略不留神就会碰撞到,那时间就这么个条件,又能怎么样呢?
高高墙壁上裸贴着一些青铜古镜,看到底下“镜子”的注释,还是惊讶不已的:“这怎么会是镜子呢?怎么照人影的呢?”其实人家贴出来的是背面,只是无人讲解,不懂而已。
对,那时候整个展览区无人值守,没有门票,进了文化馆大门,随便串,随便看,无人问津。
我最喜欢的还是最后几间,可能也许到了“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摆放着一些真刀真,有短有长,甚至还有,如此零距离欣赏,让人过目难忘。
印象中还有从镇原民间征集来的一个木制的脸盆架,架着一个破搪瓷脸盆,还有一只破搪瓷碗,注释说明,这是当年某人过镇原的时候在老乡家里用过的。
现在分析,估计是一九三六年组织援西军时的痕迹。
去年回西峰,大雨天去了庆阳市新的博物馆,高高台基,一座方正的大理石巨大建筑。里边完全是国家博物馆的陈列样式,高大,庄严,肃穆,文物摆放严格有序,灯光造影科学严谨。所有文物全都入柜呈现,视野之内,必有衣着统一的工作人员默默凝视。
不知道的还以为你这是身处天安门广场的国家博物馆呢,国家博物馆我也去过,亦是如此。此一刻,文馆主题已经变成红色文化为主,特别是南梁。
在新馆中,我没能见到当年见过的炭化粟米,也没见到过某人用过的生活用具,这是对我记忆的一种挑战吧,有点小遗憾。
听抖音博主们说,庆阳地区是中华民族周文化的发祥地,几乎都不加个“之一”,想想还是挺自豪的。
2024年6月24日星期一上午8时49分
我的精神家园
四十多年前的小镇西峰基本还是南北一条十里长街,中间一个小什子、一个大什子。
西峰有句古话:小什子不小,大什子不大,东湖没水,西峰没峰。
小什子在长街正中间,有两个转角百货商店,一座电影院。电影院是那个年代人们独有的文化精神圣地,这个就不用多说了。
大什字离小什字其实不远,五百来米,有南城壕农贸集市,三五成集,也是热闹异常,只是规模及影响力比小什字略有不及。
今天要讲的是大什字西南角的西峰文化馆,人民群众的另一个精神家园。
文化馆里大致有这样几个小门类,一是图书馆,有书库三、四间,摆满了各类书藉,大都是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新出的,至少说明这个书馆的大规模成型开放,是在八十年代以后的。按当时我的印象,应该是所见最大最齐全的。借阅时需要单位出具带公章的证明,押金五元。我那时候还是个初中生,找了同学朱海宏帮忙,让他已经参加工作的姐姐开了证明,押金也是他出的,等于我用“朱海宏”的借书证看了三、四年的书,在此再谢,当铭记终生。
另一个是图书馆旁边的阅览室。里边是清一色的时新杂志。中国的杂志也是改开以后才百花齐放遍地开花的,这个不用多说,是与图书馆同步建设起来的。
最后一个就说到博物馆了。庆阳地区七县共计三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所有的历代文物精品,都堆放在文化馆大院东侧的几间平房里。
这里我用了一个名词:堆放。对头。八十年代初,我时常进去逛一圈,里边主要就是文革时候流行的那种长条状的玻璃柜台,柜里放着相对珍贵或者脆弱一点的文物,印象中比如有几千年前的粟米的炭化颗粒样品等等。
一整颗完整的古象牙就裸摆在柜面上,让人触及。当时来说,此物已经相当震憾了。
房间转角墙根,到处堆着石雕和彩陶镇墓兽,相貌凶熬逼人。略不留神就会碰撞到,那时间就这么个条件,又能怎么样呢?
高高墙壁上裸贴着一些青铜古镜,看到底下“镜子”的注释,还是惊讶不已的:“这怎么会是镜子呢?怎么照人影的呢?”其实人家贴出来的是背面,只是无人讲解,不懂而已。
对,那时候整个展览区无人值守,没有门票,进了文化馆大门,随便串,随便看,无人问津。
我最喜欢的还是最后几间,可能也许到了“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摆放着一些真刀真,有短有长,甚至还有,如此零距离欣赏,让人过目难忘。
印象中还有从镇原民间征集来的一个木制的脸盆架,架着一个破搪瓷脸盆,还有一只破搪瓷碗,注释说明,这是当年某人过镇原的时候在老乡家里用过的。
现在分析,估计是一九三六年组织援西军时的痕迹。
去年回西峰,大雨天去了庆阳市新的博物馆,高高台基,一座方正的大理石巨大建筑。里边完全是国家博物馆的陈列样式,高大,庄严,肃穆,文物摆放严格有序,灯光造影科学严谨。所有文物全都入柜呈现,视野之内,必有衣着统一的工作人员默默凝视。
不知道的还以为你这是身处天安门广场的国家博物馆呢,国家博物馆我也去过,亦是如此。此一刻,文馆主题已经变成红色文化为主,特别是南梁。
在新馆中,我没能见到当年见过的炭化粟米,也没见到过某人用过的生活用具,这是对我记忆的一种挑战吧,有点小遗憾。
听抖音博主们说,庆阳地区是中华民族周文化的发祥地,几乎都不加个“之一”,想想还是挺自豪的。
2024年6月24日星期一上午8时4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