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的端午节

2024-06-13 07:51:34

        端午就这样悄悄过了,不带一丝声响。

        小时候可不这样,那对端午的盼望,如果不是朝朝暮暮,至少也是念念不忘。盼望着盼望着,端午节的脚步儿又近了……

        我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摘芦苇叶。芦苇坑其实就只有一个,离炮台巷子不算远,在农机一场马路对面,面积还不算太小。只是不能特别自由地摘取,总有人干涉,到了傍晚时候,打枪地不要,悄悄地进坑。

        为什么有人看管呢?还不是因为摘的人多了。

        话又说回来,小镇能有多少人稀罕包棕子呢?包棕子多麻烦,手续多,流程复杂,还需要一定技巧。

        更重要的,白糯米黄糯米,上哪里找呢?

        所以,像我这样的,总能找到摘棕叶的机会,而一时摘叶的人有,也并不算太多。

        家里的米是从哪里来的,则非我所知也。反正,每年都有,包几十个棕子是可以的。

        姥姥是包棕的绝对高手:先用清水把棕叶反复清洗干净,然后下锅里用开水焯一遍,使之变软有弹性,再剪去叶尾,泡在清水里备用。

        米要提前用水浸泡至少一晚,然后还要在开水里再略焯一下,一是好熟,二是粘性增大。

        姥姥包的棕子是四个尖棱棱的,非常漂亮有型,装米的时候不能过满,否则会胀溢出来,这样煮出来的正好。

        棕子分黄米和白米两种,有时候放几粒泡好的花生,有时候是红枣。

        姥姥的手艺是独一份,于是,炮台巷子里几乎家家都请姥姥过去帮忙包棕,这也是一景。

        棕子一般都是拿来就吃,偶然也沾一点白糖,记忆里蜂蜜是很少见的。

        姥姥包的棕子像极了艺术品,更是不可多得的美食,所以左邻右舍的馋嘴孩子纷纷朝我要,我也得偷偷拿出来分食给他们,这份童子情面谁能驳得了呢?

        同学们带来的棕子千奇百怪,也有棕叶包的,但没一家有我家的漂亮,这是最令自豪的一件事情。当然,更多的,啥也没有,他们能自豪炫耀的,或是小小的香包,这东西也着实让人新奇的愉悦,是小镇端午的又一景致吧。

        正因为有一道棕子的美食,所以,儿时的端午甚至比五一国庆更令人神往和难忘。其实我年年盼望着的,就这么几个节日:端午,中秋,大年。现在才想明白过来原因了,都是为了一口吃的。如今遗忘掉了端午的存在,也是因为没有了小时候那种物质驱动。

        网上有人调侃:感谢屈原用生命给我们三天假期。但他们有所不知,我们那个年代,对所谓假期是没有概念的,只有棕子,只有美食。现在是完全变了味道了。

 

 

                                                             2024613日星期四上午744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前一篇: 让我活成两辈人 后一篇:多算胜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